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城市首页 > 城市热议 > 正文
文化城市:内外兼修 创新发展
  时间:2010-6-17      来源:中国经济网    编辑:admin【字体: 】【收藏】【关闭
  “在城市迅速发展的时代,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汇集全球各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提炼出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的实践指南,这考验着当代人类的智慧;文化多样性,是城市内外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本样态,是人类生存状态的本来面貌。从跨文化交流与城市文化变迁的互动关系中,我们认识到保证和繁荣文化的多样性,对推动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居民心灵境界和幸福指数,极为重要;无论保护文化遗产还是繁荣多样文化,都需要文化的继承、演进与创新。需要在适宜的文化生态中推动文化产业成长。通过创意产业积极创造历史城市的文化身份,已经不仅仅是文化命题,更已经成为经济命题。”6月13日上午,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世博会执委会副主任周汉民的一席总结发言,为上海世博会第二场主题论坛“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在苏州太湖之滨的闭幕,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世博会是人类文明交流的舞台。论坛是上海世博会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其既是世博会精神遗产的集中体现,也是展望世博会未来的重要平台。本次主题论坛作为对世博会主题的深化,从三个方面对城市发展中的文化传承问题给予关注:从物质和非物质两方面探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从城市内(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共生)和城市外(跨文化交流与城市文化变迁)的空间向度讨论文化多元性问题;以及从继承(文化生态)和创新(创意产业)的时间向度来探讨文化的实践问题。

  在为期一天半的主题论坛上,围绕以上三个方面,论坛设置了一个全体大会和六场平行分论坛。共邀请到50余位中外演讲嘉宾在论坛上演讲讨论。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勒和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哈佛大学研究员杜维明,分别以“创意产业—城市文化的创新与实践”、“文化遗产—让城市更美好”、“现代建筑与历史城市保护”和“城市化与核心价值的文明对话”等内容为题作了主旨演讲。


  城市是以空间和环境资源利用为手段,社会、经济以及物质性设施在空间地域的迅速集中为外在表现,是个体、集体和人类目标的展示地,理想和正义的实现地,同时也是文化创造和繁荣的迸发地。2008年,地球上的城市人口首次超过乡村人口,这表明全球性城市社会的到来。城市也纷纷把体现现代化的摩天大楼和快速城市更新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而对城市更新过程中的文化传承、精神体验、人格满足,则有所淡漠。更有甚者,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过程中,还出现了城市记忆消失,富有特色的区域和传统表现不断被格式化,居民越来越生活在被规划的世界里,诸多现象值得深思。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汉斯·道维勒在总结发言上说,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所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的语言、不同种族的人们都要能够互相融合到一起,让他们理解、尊重并互相合作,这是为了实现更高目标的愿景,就是让人类获得尊严、幸福、和谐、可持续发展。今天世界文化遗产中的1/3都分布在城市,这使得城市的文化传承和更新成为当务之急。


  面对城市更新对文化传承所造成的困境,对文化多样性产生的冲击,对文化繁荣、文化产业提出的新要求,与会中外演讲嘉宾与近800位参会代表分享了他们的经验和教训,论坛上的讨论深刻而充分,新观点、新创意精彩纷呈。


  汉斯·道维勒提出,现在在城市当中,唯一不变的可以说就是变化,城市必须重新打造成有吸引力的地方,让人们愿意来生活和工作,让他们享受到娱乐和文化方面的需求。所以说,生态城市的概念其实给我们带来一个新的理念,也给城市更新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城市发展中,物质文化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弗朗切斯科·班德林是建设师、城市规划师,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他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寻找城市的个性与标识”的分论坛上,以“世界遗产城市——未来之源”为题做演讲。“现在全球范围内有891个遗产地址,其中差不多250个在城市里面,大家可以看到城市里面有很多的文化遗产。其中有一半都是在发达国家里,还有一些在新兴国家里面。这些遗产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的多样性,有不同的地理分布。对于存在于这些历史悠久城市的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实施政策时必须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多样性。”


  本次论坛的东道主苏州,市长阎立在《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演讲中介绍道:“我作为一名多年工作、生活于此的城市管理者、服务者,还有一个体悟,历久而弥新的苏州古城包含的是古与今、内与外、人与地的和谐,所谓古与今的和谐是在传承中持续创新;内与外的和谐是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并融入自身的创造中;人与地的和谐就是顺应自然,尊重造化,人与环境圆润无间。”


  “从古巴比伦到古希腊,从斯巴达到雅典,从古埃及的孟菲斯到中国的殷墟和商城,我们都会看到作为人类社会历史上一个个璀璨的城市,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进程,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觉得这次世博会本身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城市遗产的一次大聚会,唐代的十件文物来自敦煌,罗丹的七件雕塑来自罗丹博物馆。在很多上海世博会的场馆中都汇聚了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精彩文物。” 2010年上海世博会顾问、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以“当代都市中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为题,介绍了自己的感悟。


  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延续城市的历史脉络”的分论坛上,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屈盛瑞在“加强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守护精神家园永不忘记回家道路”的讲演中提醒说,今年是第五个文化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参与”。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历史的文明古国,尤其是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多姿多彩。包括各民族的民间文学以及作为载体的语言文字、各种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和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民间艺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延续城市的历史脉络,就是延续我们的民族文化独特特征和主权。初步估计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达87万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确定了2200个,从业人员达到了2万多人。中央财政从零到投入18亿经费,有力地保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1028项。文化部确定了100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大批传承人出色的技艺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著名早期玛雅文化专家理查德·汉森博士是美国爱达荷州立大学人类学系中美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他提出:历史是文化遗产和城市重建的催化剂。世界上有五大古文明,其中就有在危地马拉的玛雅文化。参考玛雅文明消失的经验教训,如果我们的社会无休止地大规模生产,这个文明也可能会消失。我们现在应该要保护这一切,不能只追求经济效益。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传承人,则与大家分享了他“京剧,城市的一条文化经脉”的感受。


  从城市多元文化融合和跨文化交流两个层面反映城市内外文化发展的讨论,则有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学者和社会名人加盟。


  


  作家王蒙在平行分论坛“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共生”上如此解读文化:文化和文艺首先是对于人类的物质与精神的满足,对人类生活的质量提高,是人性的拓展、积累和升华,是人生的魅力,生活的多彩,是历史的庄严与世界的光明,一个有志于从事文化、文艺的人应该有自己的品位与追求,有自己的境界与底线。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大国,我们任重道远,我们需要填补的空白太多,我们不但要考虑到现实,还要考虑怎么样给子孙后代交代,让我们给中国民族的文化经典增色。


  嘉宾周汉民则从世博会角度诠释了上海的多元文化融合。世界云集在上海,看本届世博会瞩目什么?我以为瞩目的就是能够经受一次文化的洗礼,能够经历一次心灵的涤荡,能够面向未来反省自己而又有勇气与世界一同前行。世博会带给我们不少的文化震撼:丹麦馆将哥本哈根这座城市标志——美人鱼或海的女儿带来到上海世博会,而且通过立法架构的表决让美人鱼来到中国,这样的壮举令人动容。但我更动容的是今天已经经历了30年战乱的阿富汗也来参展,阿富汗是中国的重要邻国,是伟大文化传承的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经了重重困难,才有了今天世博会的阿富汗馆。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人类文明伟大聚会,既然世界给了我们机会,我们就不能懈怠。


  今天是全球化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能够共存于城市之中,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面临各种不同背景的人、不同文化的人,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独特的城市,全球的互相的关系也证明,没有合作、没有协调、没有对话,没有各个级别的配合,我们是做不了什么事情的。所以这才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所在。分论坛“跨文化交流与城市文化变迁”,因为有了大山、靳羽西等名人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杨洁勉等专家学者的加入,现场互动的气氛很热烈。


  杨洁勉在“国际体系转型与跨文化交流”中提出,多元文化是通过经济全球化推动的,经济全球化使多元文化的交流更加的广泛。传统的国际城市过去曾经是经济、金融、文化的中心,但是有了很多新兴的城市,比如说北京举办举办奥运会,上海举办世博会。所有的这些都是多元文化的集中体现。现在的国际系统是在一个转换的过程当中,文化作为软实力的一部分,会对主要的一些国际组织,比如说联合国、WTO、奥委会等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我们形成共同的理念和价值观。


  世博会加拿大展区总代表大山,在分论坛中谈到了世界公民的融合性,他说:“我有幸成为了一个又喜欢吃大蒜又喜欢喝咖啡的人。”著名媒体人靳羽西则表示,语言是成为世界公民的首要工具,她至今仍在学习西班牙语。随后,她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文化的融合、人的美化对“跨文化交流与城市文化变迁”进行了阐释。她还告诉大家,小时候参加的大阪世博会奠定了她工作的基础。因此建议有条件的人,多带领孩子参观上海世博会。


   创意文化和文化生态是从继承与创新的角度,对影响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文化热点问题进行广泛的探讨。


  


  创意和创意社会建设,已经成为城市生活的本质内容。然而创意社会离不开创意产业,创意产业也离不开创意经济,而要发展创意经济,未来政策重点,资源配置应当更加关注城市文化发展的创意要素,及时将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鲜要素、新鲜现象归纳出来,实施创造性的创意计划,并从更广阔的领域加以推广。无论是国家还是城市,都应当把创意产业列入创意计划,加强人才培养,最终使文化产业成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有力的支柱之一。


  为此,分论坛“城市文化创新与实践:创意产业与文化旅游”成为人气最旺的一个会场。全球创意产业的领军人约翰.霍金斯提出,拥有多样性、变化、学习和适应这四个因素的生态环境最适合发展创意经济。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嘉宾则阐释了传统文化是创意产业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盛大文学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侯小强认为,创意是城市的活力来源。伦敦都市大学城市学院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专家格雷姆·埃文斯在“创意空间——创意城市策略”演讲中提出:我们从城市文化的概念已经开始步入二十一世纪新的理念,文化旅游业在过去大量依赖于政府补贴、处于被动的地位,通过创意产业,我们希望能够有更好的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不是一个城市的拯救者,而是以我们的努力激发一个城市的活力,以一种我们城市社区和居民能够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式来改变。


  在“文化生态:城市文化要素的继承与演进”平行分论坛上,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剖析了“城市的守旧与更新”的关系;欧洲历史古城与区域协会秘书长布赖恩·史密斯从欧洲的历史城市出发,解读了“文化归属和历史城市的发展”;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认为,城市是一个有生命力的载体,他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城市发展与文化生态”。


  继承和演进是为了更好的创新和发展,上海世博会在苏州举办的“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主题论坛,所进行的演讲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展示了人们进行的精神追求、文明寄托和文化思考,将呼唤着新的城市精神,也必将在世界博览会的历史上留下亮丽的一笔。

页面功能:【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