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城市首页 > 图片新闻 > 正文
老舍青岛故居开放 莫让“拆迁”抹去城市记忆
  时间:2010-6-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辑:haozhihui【字体: 】【收藏】【关闭

老舍青岛故居

  核心阅读

  黄县路12号是幸运的,可每天又有多少这样传承文化的建筑物,在推土机的轰鸣中瞬间变成一堆瓦砾。如果再不控制一下推土机的方向和速度,我们在书写当代城市建筑史,寻找城市文化记忆时,会不会尴尬地发现:我们面对的只能是一部城市拆迁史

  青岛市斥资1400万元将黄县路12号原老舍故居修复成《骆驼祥子》博物馆,5月24日正式开放,这幢欧式小楼唤醒了青岛市一段珍贵的文化记忆,而引发的却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话题:当代城市建筑史会不会只是一部城市拆迁史。

  一座老屋

  成就了一位大师和一部名著

  青岛市黄县路,一条窄窄的巷子。几株法桐掩映下,巷子两侧一幢幢红顶黄墙的欧式建筑沧桑尽显。5月24日,一个静谧的清晨,老舍的女儿舒济、儿子舒乙慢慢走进他们父母生活过3年的小院。与当年不同的是,院内装置了正在拉车行进的“骆驼祥子”雕塑和老舍半身塑像,并用26幅陶版画,将孙之儁先生创作的《骆驼祥子画传》搬到墙面上。

  1934年至1937年,老舍先生在青岛生活、工作了3年。舒乙介绍,这是老舍生活和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青岛居所对老舍有重要的意义。老舍是在这里辞去山东大学教职,成为专业作家;老舍最重要的著作《骆驼祥子》在这里诞生,1940年前后,这本书在美国年销售量达到100万册左右;老舍是从这里辗转到达大后方,成为抗日统一战线文化界的领袖。”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与老舍先生有着深厚的渊源,他在任北京文物局长时,老舍夫人胡絜青将北京“丹柿小院”交到单霁翔手中,捐赠给国家作为“老舍故居”。他在24日青岛《骆驼祥子》博物馆的开馆仪式上说:“中国每年都有数百个博物馆开馆,但以文学名著命名的博物馆属于创举,这不仅是青岛文化建设的大事,也是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事件。”

  一座建筑

  唤醒一段城市文化记忆

  坐在青岛市南京路一处办公室,刘宜庆对记者说:“青岛‘老舍故居’的修复开放,唤醒了青岛历史上最辉煌的一段文化记忆,可以称之为‘国立山东大学’时期。”

  刘宜庆对民国时期文人生活多有研究,曾出版《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等多部专著,他在编撰《名人笔下的青岛》时,对这段历史有深入了解。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诞生,1931年9月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杨振声、闻一多、梁实秋、张道藩、沈从文、洪深、王统照、台静农等众多名师硕儒先后前来任教,老舍就是1934年在当时校长赵太侔力邀下来任教职的。当时的青岛名流云集,一度成为与北平、上海齐名的三大学术重镇之一。

  围绕着“国立山东大学”即现在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就有黄县路7号杨振声故居、黄县路12号老舍故居、鱼山路33号梁实秋故居、鱼山路5号闻一多故居、福山路1号洪深故居、福山路3号沈从文故居、观海路49号王统照故居、观象一路1号萧红、萧军、舒群故居,还有坐落在福山支路6号宋春舫先生著名的“褐木庐”……这些老建筑因为它们曾经的主人让青岛短暂的历史,显得那样厚重、丰富和迷人。

  据不完全统计,青岛仅文物部门挂牌保护的文化名人故居就有20处。还有众多的文化人故居都沉睡在鱼山路、福山路一片片外表斑驳的小楼中。没有人知道等待这些建筑的是什么命运。

  一座城市

  需要把尊严还给文化建筑

  曾住在青岛市黄县路12号的市民陈先生,两年前同这里的12户居民一起从这幢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欧式小楼迁移了出去。所幸的是这次不是拆迁,只是小楼多了个《骆驼祥子》博物馆的名字。

  陈先生自幼生活在这里。1981年,老舍夫人胡絜青和长女舒济来此访旧,他才知道这里曾是老舍故居。

  要搬迁了,陈先生和邻居们的心情十分复杂:“我们赞同政府这个决定。如果是房地产开发,而不是恢复老舍旧居,我们不会迁出去。”

  年近八旬的青岛市文史专家鲁海创作了25部有关青岛文化历史的著作,谈到建筑对文化传承的作用,老专家说:“通过纸张文字传承非常必要,但是建筑物、博物馆可以给人更直观和深刻的感受。”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说:“青岛市政府和市民的努力,让这座建筑拥有了尊严。现在很多城市都在打造城市文化,但方法不一,有些是大剧场、大图书馆,其实城市更应该去发掘自己的文化底蕴,并且加以保护,拥有自己的文化与尊严。”

  刘宜庆感叹道,城市化快速扩张的重要利器是“拆迁”,“拆迁”对市民利益和情感造成伤害,更对城市文化历史造成破坏。每一座老建筑的消失,都有可能是一段城市文化记忆的丧失。

  他说,黄县路12号是幸运的,可每天又有多少这样传承文化的建筑物,在推土机的轰鸣中瞬间变成一堆瓦砾,让人连伤感都来不及。如果再不控制一下推土机的方向和速度,我们在书写当代的城市建筑史时,会不会尴尬地发现:我们面对的只能是一部城市拆迁史。

  5月27日、28日,本版先后刊登了《广州文物面临“建设性破坏”》和《宁海发角楼遭遇“被建设”》一文,报道了广州和宁波一些地方,出现了一边大建新的文化设施,一边却拆毁古旧文物建筑的一些“怪象”。今天,我们再次刊发这篇来自青岛的报道。

  也许青岛的老舍故居幸运地获得了保护,但正如文中所说:还有众多的文化人故居在沉睡,没有人知道等待这些建筑的是什么命运。我们借此大声呼吁:千万不要让“拆迁”抹去了一座座城市的尊严和文化。

——编者

 

页面功能:【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