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专题 > 探访世博城市实践区 > 地方馆 > 正文
“非遗”南京云锦:把中国馆织进最华丽锦缎
  时间:2010-5-19      来源:文汇报    编辑:haozhihui【字体: 】【收藏】【关闭
      

  在上海世博园的中国文化元素展示区——宝钢大舞台,支起了一架4米高的木制提花织机,一人在上、一人在下,两位技师手指翻飞、通经断纬;在他们指间一丝一丝延展的织物灿若云霞,这样忙一天,不过能织出五六厘米的一小截……一边的讲解员介绍,这便是“寸锦寸金”的南京云锦,被誉为“中国最华丽的锦缎”,去年9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不过,亮相上海世博会,顶着“非遗”荣衔的南京云锦并不仅仅想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啧啧称奇它1500余年的历史——以云锦织造工艺织就的5000幅“中国馆”将在世博特许商品专卖店出售,以一种“入世的”方式告诉众人:云锦正在寻找“重返现实生活”的路。

  找到了“锦绣中华”

  “中国馆”云锦画的织造尺幅为363毫米×273毫米,底色为黄,画面中央红色的中国馆在阳光下泛出明亮的金色,富丽堂皇的牡丹绽放在中国馆下方,细细瞧去,衬托牡丹的绿叶流转着一抹光影,让典雅的织画添了几许灵动。

  “中国馆”云锦画的生产厂家——南京天宫云锦织造厂介绍,画中中国馆映出金光,是因为用“99金”制成的金线,而再现牡丹叶之绿的是孔雀羽,“‘妆金、妆彩、妆孔雀羽’这‘三妆’正是云锦的‘灵魂’。从前云锦工艺长期专用于织造皇帝的龙袍冕服,不惜工本,由此形成了可织进金、银和孔雀羽的独特工艺,成就了中国最华丽的锦缎。”

  这华丽的工艺留住了上海甲秀工业设计公司董事长张建君的脚步。2009年,正在构思以“锦绣中华”为主题的世博纪念品的张建君,四处寻找适合的载体,乍见云锦,他的脑中便蹦出了五个字:终于找到了。“‘锦绣中华’中的‘锦’,本指中国最贵重的织物;以云锦为载体诠释‘锦绣中华’,真是再恰当不过。”

  走出“博物馆生存”

  作为上海世博会展览中心的运营商,张建君和他的团队在推介世博会的过程中了解了世博的历史,也注意到一个问题:出现在历届世博会上的中国产品往往有偶然性,但仍有不少独具中国特色的产品名扬世界,比如“碧螺春”茶,便是借着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当时称“万国博览会”)名噪一时。

  “这一次,世博会在中国举办,正是开发中国文化元素影响力的大好契机。”张建君最初的一点朦胧意向,在“中国馆”云锦画的设计成型之时变得清晰而丰满起来,“和云锦一样,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相当一部分在历史上是具备‘商品形态’的,往往使用价值与赏玩功能并存;倘能借着上海世博会把这些曾经带给人们美好享受的‘非遗’带回现实生活,其意义将远远超过制作‘纪念品’。”

  张建君构想的“非遗”系列世博特许商品,起步之初异常顺利。在和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继承人接触之后,他迅速筹划了云锦、香云纱、蓝印花布、龙泉青瓷、皮影、剪纸等6种“非遗”系列产品。“他们都有强烈的愿望进入世博。”张建君告诉记者,不少“非遗”代表性继承人希望能在上海世博会的推动下,让自家的绝活走出“博物馆生存”状态,“成为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非遗’,意味着古老的技艺可以在保护下免于灭绝;但为仍然保有相当使用价值的‘非遗’找到新的生存方式,更让‘继承人’们振奋。”

  下一步是“创意生存”

  走出“博物馆生存”的路,走着走着就不平坦起来。在织造“中国馆”云锦画的过程中,张建君的梦想一次又一次被现实冲撞。

  云锦的华丽设置了第一道障碍:它工艺精巧繁复,迄今只能手工织造,要固守“非遗”之一的云锦的灵魂,只能放弃工业化生产;因此,“中国馆”云锦画的成本没法低下来。第二道障碍:自元代以来就是皇家贡品的云锦,擅长团龙祥凤、花鸟鱼虫等以自由纹为主的图案织造,但改织以直线、斜线为主的中国馆图案,平常巧手如飞的织工大多感觉陌生,倘再要织出“中国世博”、“EXPO2010”等字样,他们的眉头就皱得更紧了——对于线条和光影、对于标准字体和标准色,织工们完全没有概念。

  在和天宫云锦厂的反复斟酌中,张建君做了两个决定:其一,“中国馆”云锦画不能因为成本问题而偷工减料——选它做世博特许商品是要激活“非遗”,而不是滥用“非遗”的招牌;其二,云锦的图案织造必须更新,跟上新的需求——倘若云锦工艺停留在织造龙袍、官服的原位,那它只能是博物馆里的文化符号。

  古韵新风的艰难融通,最终成就了世博特许商品——“中国馆”云锦画,让“非遗”完成了一次“商品化”;尽管梦想还很远,但他自信地说:“下一步,要从‘非遗’中提取中国元素,用于现代工业化产品,探索‘非遗’在当今时代的‘创意生存’。”

 

页面功能:【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