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城市首页 > 推荐专题二 > 正文
农民工与城市化
  时间:2010-2-2      来源:经济观察报    编辑:admin【字体: 】【收藏】【关闭
  


        此外,1990年代中国家庭消费有很大的变化,就是消费支出平稳上升,但是个人支出增长很快,税负增加也很快。IMF经济学家做统计的时候,计算的是个人所得税,但是没有计算1990年代的新增税。在我看来,那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消费过低是因为储蓄率过高,很可能这里边有计算错误,很可能他们把中国的储蓄率高估了,如果重新做计算的话,可能得不出这个结论。我想指出的是,周小川行长在2009年7月一次会议上,也提到了这个现象,就是中国家庭储蓄率并没有提高,而是政府和企业的储蓄率提高了。所以我想中国家庭消费下降并不是因为中国家庭储蓄率升高,而是因为中国收入的增长相对于GDP来讲严重滞后。

        在农村这种现象尤其明显。从家庭收入增长来看,1980年代是家庭收入增长的黄金年代,那时家庭收入增长超过了GDP的增长。1990年代GDP增速还是很快,但是家庭收入明显放慢。2004年以后情况有所好转,但是因为有十几年非常慢的家庭收入增长,所以基数也是很低的。另外有一点我自己也很不明白,就是当政府包括2008、2009年农民收入增长8%-9%的时候,再仔细看调查高收入、低收入、中等收入加权系数,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到了2007年,中国统计局对农村最富有的家庭加权系数是30%。30%多被调查的家庭是中国农村最富有的家庭,而到2004年、2005年时只有8%左右。当然这可能有非常正当的理由,加权系数这么短的时间有这么大的变化,我是抱有一定疑问的。不管怎么样,2007年农村家庭收入有所提高,但是不是提高到8%和9%我是有疑问的。

        我觉得中国消费和家庭收入相关系数非常高。收入高,消费也就增加了,收入增长低,消费增速也就会放慢。1980年代农村消费的例子就是很好的说明,1980年代增速非常快,而且跟当时收入增加速度完全吻合。

        我为什么要重视农村经济和农民?首先,农民的人口基数非常大,他们的收入和消费对整个宏观影响也非常大。按照统计局的统计,2008年中国有7亿常住农民,还有2.3亿的农民工。群体非常大。此外,我一直认为农村经济是重视市场化的经济。1990年代有大规模农民工的出现。大规模的农民工出现,大规模的城市化,到底对居民的收入是怎样一种影响呢?

        我们认为,城市化是不是会起到促进收入、促进消费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密度有没有增加。但我们从中国城市化的统计数据来看(再次说明我们只能看到2004年的数据),至少到2004年看不出来中国城市化带来人口密度的增加,基本上是新的城市建立。如果你要看人口密度中位数的话,人口密度在1990年代还是有所下降的,并没有上升。

        在我看来,中国城市化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行政行为。因为土地是公有的,是政府控制的。如果这种城市化通过大规模土地扩张,基本上可以认为中国的城市化是一种行政性的城市化,而不是我们一般认为经济形式的城市化。比如我现在跟一个印度的学者在做中印城市化研究,我们就是把印度城市化的定义套在中国的数据上,我们这么做,就会发现中国400多个城市如果用印度的定义可能会降低到200多个城市。也就是说在中国如果用印度人口密度衡量中国的城市,差不多有30%-40%的城市达不到印度人口密度的标准。

        像这种行政性的城市化,对居民收入到底有什么影响?肯定正负面的影响都会有。首先正面的影响就是农民工的影响。我们做研究发现,这种收入的增加完全是一次性的,一个农民一旦转成工人,转变的过程对他的收入有非常大的增加。但是一旦变成工人以后,工资的增加是非常难的。另外一个正面的影响,因为农民工非常有效率,他们的生活成本很低,也就是提高了城市居民实际的收入。因为我们过去要花很多的钱去买一些产品和服务,现在只需要花很少的钱就可以做到了。

        1990年代大规模国有企业的破产,也许和农民工现象出现有关系。当然我没做过研究,仅仅是假设。另外因为我们还没有完善市场机制,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即使我丢了工作,但是因为工业化、城市化,我的土地会升值,我丢失工作的收益如果小于我从土地升值获得的收益,对我来讲也相当于没有失业。在美国、韩国、台湾省都有补偿的机制。因为我们的土地是政府国有的,因此土地公有制这种补偿机制就失灵了。


上一页[1]  [2]  [3]  [4]   下一页
页面功能:【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