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建国60周年巡礼--城市旅游 > 正文
贵州黔东南:奏响生态文明凯歌
  时间:2009-5-31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编辑:Gibbs【字体: 】【收藏】【关闭
  园林在线5月31日消息: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

  这是一片希望的沃土,被贵州省委确定为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和东南部特色经济区!

  初夏,走进这片青山绿水环抱的土地,走进美丽神奇的黔东南。所到之处,见到的是忙碌的身影,禁不住一次次被精美的生态文明画卷所感动!


  打造旅游精品,在旅游市场化上谋突破


  叫响“歌舞之州、森林之州、神奇之州、百节之州”和 “原生态民族文化博物馆”等众多特色名片,打造“原生态民族文化世界旅游目的地”,黔东南州近年来实施的精品旅游战略异彩纷呈。


  规划与建设并重。确立了凯里中心城市经济圈、舞阳河山水风光名胜旅游经济圈、苗族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侗族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依据地域民族文化特色,重点规划建设好一批以西江苗寨、肇兴侗寨为代表的重要旅游集镇,构建以旅游业为重点的城镇产业支撑体系和区域经济增长极。同时,配合厦蓉高速公路贵州段和贵广快速铁路建设,全州拟投资18.6亿元建设3条旅游干线和26条旅游联络线,建设总规模达1877公里,计划2011年全面建成三级以上标准的精品旅游区干线公路、四级以上标准的重要旅游景点连接公路,实现境内90%以上的旅游景点有旅游公路连接,完善全州“三纵三横”高速公路网布局,形成便捷、安全、舒适、环保的旅游公路网络体系。


  保护与开发结合。坚持持续发展,对优秀原生态民族文化进行了全面普查、深入挖掘、及时抢救、充分保护。通过实施“四个一百”工程(100个重点民族文化旅游村寨保护工程、100名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拔尖人才扶助工程、100名原生态民族文化高级人才培养工程、100个原生态民族文化典型建筑保护工程)和“十个一”工程(办好一个“中国贵州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建成一个原生态国际旅游城市——凯里、打造一台最具黔东南特色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歌舞、建立一个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研究中心、建立一个原生态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建立一个原生态民族文化产业园、建立一个原生态民族工艺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一批原生态优秀旅游城镇、创作一批原生态民族文化文艺作品),推行民族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申报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评定职称级别、在大中专院校开设原生态民族文化专业培养原生态民族文化人才和传承人,建立生态文化博物馆等多种形式,保护传承和大力弘扬原生态民族文化,确保原生态民族文化代代相传。坚持推进精品旅游战略,分类分片抓好苗、侗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精品景区和自然生态旅游精品景区及历史文化旅游精品景区建设,扎实开展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活动,发展乡村和休闲精品旅游,加快全州旅游产品的转型和升级,构建民族文化与民族旅游相结合的产业开发体系,发展民族村寨旅游、民族文化展示等旅游产品,深度开发和生产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服饰、银饰、饮食、保健、工艺等旅游商品,形成了集设计、加工、销售一体化和民族文化旅游蓬勃发展的产业格局。黔东南在叫响西江苗寨、肇兴侗寨、从江邑沙、凯里巴拉河等一个个乡村旅游精品品牌的同时,已悄然将“原生态民族文化世界旅游目的地”的称号收入囊中。


  “民族原生态,贵在黔东南。现在来中国旅游的,就要到贵州;来贵州旅游的,就要到黔东南”。国家旅游局专家肖潜辉高兴地告诉媒体,旅游业不光能成为黔东南的支柱产业,还必将成为黔东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起飞平台,因为黔东南的民族风情独一无二、生态环境普天难寻。据统计,今年1—4月,全州游客人数达332.7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4.4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35.95%、71.3%。


  瞄准市场需求,在农业产业化上谋突破


  “岑巩县已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杂稻制种基地,实施杂稻制种种植1.3万亩,年创收3000万元左右”,岑巩县政府办负责人告诉笔者,全县杂稻制种全部推行了“订单农业”模式。


  近年来,黔东南州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按照“生态、高效”要求,坚持基地做大、结构调优、流通搞活,已探索出了一条农业产业化建设新路。


  强化基地建设。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特点,突出特色,扩大规模,大力发展板块经济,初步建成了工业原料林基地、草地畜牧业及特色养殖基地、油茶基地、茶叶基地、特色烟叶基地、绿色食品基地、乡村旅游及民族工艺品加工基地、中药材基地等“十大产业基地”。目前,全州共发展中药材种植27.47万亩、茶园18.198万亩、蔬菜124.04万亩、优质果园77.05万亩、花卉7887亩、优质特色烤烟13.22万亩、油茶40.6万亩、优质稻96.51万亩、马铃薯101.74万亩、工业原料林101.8万亩。


  壮大龙头企业。围绕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扶持青酒集团、明洋食品公司、康尔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兴业和干部职工创办农产品加工民营企业,充分发挥加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功能,实现了农产品多层次增值增效。目前,全州已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90家,其中省级9家,州级81家。


  打造精品品牌。通过深入开展农村“一户一技能”创建活动,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实施优质种苗工程,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含量,以名牌为龙头,以精品促营销。“从江椪柑”、“岑巩文旦柚”、“雷山银球茶”、“丹寨硒锌米”等一大批具有黔东南特色的农业精品品牌应势崛起。雷山县出台以奖代补政策,对申报获得中国驰名、省著名商标的企业,一次性奖励30万元、10万元,成功打造了“苗春茶”、“脚尧茶”、“特级清明茶”、“云雾茶”、“雷公山茶”等以 “雷山银球茶”为拳头的系列品牌,雷山银球茶现已被指定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全国政协、各民主党派中央和贵州省各大机关的办公专用茶。


  搞活产品流通。通过“发展大户抓销售、利用网络抓销售、兴建市场抓销售、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抓销售”,建立和完善了县、乡、村三级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积极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建立大宗农产品专业或综合批发市场,形成了完整的产工贸一条龙产业体系。目前,全州共有13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订单农业”、“网络农业”、“生态农业”正在苗乡侗寨快速兴起。如黔丹硒业有限责任公司与丹寨县项目农户订单种植稻谷6890亩、茶叶1600亩,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1242万元,参与订单位农户实现劳务收入70万元,惠及4660多户苗胞。


  创新经营机制。采取公司加农户、基地带农户、服务组织扶农户、干部参与帮农户、大户示范引农户等方式,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多元投资体制,建设新型农企关系,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形成了企业围着市场转、农户跟着企业干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经济利益共同体。如施秉县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干部+农户”、合作社经营和大户独立经营等模式,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赢得了“西南药材”和贵州“药都”美称。今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发展到5万亩,预计产值7000万元以上,惠及1万余户农民群众。


  建好工业园区,在新型工业化上谋突破


  抢抓厦蓉高速公路、贵广快速铁路建设和中东部产业转移、国家扩大内需等机遇,坚持走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生态工业发展道路,具有黔东南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格局已初步形成。


  坚持以园区为载体,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按照“四圈一区”发展战略框架和“两高”通道规划布局工业聚集区,启动了以凯里经济开发区、黔东循环经济工业区和凯里炉山、从江洛贯、丹寨金钟、台江革一、麻江谷硐工业聚集区为主的产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工作,进一步明确了特色农产品、电力、电冶、森工、重晶石等“八大产业”发展重点。鼓励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突出精深加工、龙头配套、节约循环三个重点,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从抓单个企业、单个项目向抓产业链、产业群转变,着力形成“纵向延伸成链,横向积聚成群”的产业发展模式。围绕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加大产业项目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布局一批,引进战略投资者嫁接一批,依托现有企业和园区延伸聚集一批,激发民间投资新上一批,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项目集中。2008年,全州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40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58.3亿元;计划到“十一五”期末,全州工业增加值突破70亿元,建设30个销售收入亿元企业,其中实现年销售10亿元以上的企业或企业集群4-5个。


  坚持推进循环经济,确保工业持续发展。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围绕生态资源办工业,坚持生态环境优先,严格执行工业项目准入政策,大力推广清洁生产、绿色工业和绿色消费模式,实现由资源依托型工业向科技型、清洁型工业转变。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加快循环经济产业链和循环经济网络的形成。既加大对老工业、老企业的治理力度,也严格新上项目的环保标准。重点抓好节能降耗,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2008年,全州已将现有69户铁合金企业114万吨生产能力整合为六户企业集团60万吨生产能力,淘汰或关闭了24户企业;全州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4.66吨标煤,同比下降13.73%,全州单位GDP能耗下降4.61%。


  坚持扩大招商引资,推动工业外向发展。大力倡导优质服务理念,重点加强政务环境、信用环境、法治环境、城市环境建设,出台了一系列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积极营造全民招商氛围。以开放促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搞好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坚持引进大企业,把引进资金与引进技术、引进管理、引进人才结合起来,引导投资者设立主导产品制造基地、产业配套基地和研发中心,促成一批综合效益好、带动性强的重要工业项目落户黔东南。目前,仅黔东循环经济工业区就引进规模以上企业38家落户核心区、25家落户功能区。今年第一季度,全州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4亿元,同比增长43.49%;在建项目27项,同比增长12.5%;争取到中央新增投资项目727个,总投资近19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40705万元,竣工项目215个。


  统筹城乡发展,在推进城镇化上谋突破


  编好四个规划。按照“生态、和谐、宜居、宜业”要求,坚持一部规划管到头,一张蓝图建到底。一是编制全州城镇体系规划,进行城镇和产业合理布局,实现资源共享、共同繁荣发展。二是编制风景区体系规划和旅游体系规划,促进景区资源保护和开发,加快旅游大州的建设。三是编制县市控制性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使城市高质量有序建设。四是抓好小区规划和单体建筑设计,特别是民族风格建筑设计,体现民族建筑特色。目前,全州已完成凯里、黎平、榕江、天柱、施秉等城市总体规划和黎平侗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雷山西江景区、镇远历史文化名城等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对150多项详细规划和建设项目设计方案进行了审查。


  实施四大工程。一是实施民生工程。实施了住房保障工程、供水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等一批重点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实施精品工程。按照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的原则,启动了高标准住宅小区建设、星级宾馆建设和大型超市建设工程,着力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发展环境。围绕文明、卫生、秩序“三大目标”和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四大要求”,大力开展“文明城市”、“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活动。三是实施生态工程。强化“生态为本、生态优先”绿化理念,按照见缝插绿的原则,着力抓好城镇绿化工作,在凯里等城区初步形成了“城在林中建,人在林中游”的景观特色。四是实施基础工程。从交通、通讯、供电等方面入手,加大投入力度,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州城市道路已达372公里,人均道路面积6.71平方米;建成城市园林绿地945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4平方米;有13个县市获省级卫生城市称号,2个县城获州级卫生城市称号,州府所在地凯里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曙光已露,天道酬勤。今年第一季度,黔东南州GDP同比增长17.3%、财政总收入同比增长14.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7.2%、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37.8%,其中GDP增长速度分别比全国、全省高出11.2、1.4个百分点。我们坚信,黔东南一定会沿着生态文明之路高歌猛进,越走越宽阔!

页面功能:【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最 新 图 书
   读城 · 热点资讯
    城 市 名 家
    精 品 书 屋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