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遗产讲堂 > 正文
保人、保艺:双保险让传统文化奇葩重放异彩
  时间:2009-3-10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编辑:Gibbs【字体: 】【收藏】【关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近年来,我国加大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文化部连续公布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保人”的最终目的在于“保艺”,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保护,需开掘其浑厚的文化内涵,使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时尚文化相结合,并加强各种文化的交流,为其注入新鲜血液,让这珍贵的文化瑰宝焕发新的光彩。


  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内蕴,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文化部公布的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共有777名、十大种类的非遗项目传承人入选,主要涉及民间文学、杂技与竞技、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间舞蹈、传统戏剧等领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但目前,我国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承传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据悉,在777名非遗项目传承人中,年龄在70岁以上的就超过半数,而就在第二批传承人名单正式公布之际,已有两位传承人离世。因此,与时间赛跑拯救濒临灭绝的传统文化已刻不容缓。


  非遗保护有待加强


  目前,能够得到国家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十分有限,再加上申报制度及评估经验等方面原因,导致一些珍贵的遗产项目被遗漏于名录之外,而两年一度的申报工作,也很容易使部分身处濒危边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等待中消失。“人因戏而活,戏因人而传”、“死一个人,亡一门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致命弱点,“保人”的目的最终在于“保艺”。但目前,一些身怀绝技的老艺人随时都有去世的可能,保护传承人已到了争分夺秒的关键时刻。


  此前,中国学术界曾对诸如《二泉映月》演奏者阿炳等实施过紧急抢救,但由于当时整个社会保护意识的欠缺,人们还没有将这种抢救意识上升到制度层面。如今,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亟需制定应急预案,设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才不会失去最佳抢救时机。


  一些非遗项目的前景也不容乐观,比如金陵刻经技术,远离现代化的印刷方式,以纯手工的方式制作线装版佛经,已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这一技艺的传承人马萌清因听力不佳,跟人交流有困难,他静静坐在时间深处,日复一日练就了一手绝活。但即便处在非遗光环的笼罩下,马萌清的日子依然过得很艰难。据金陵刻经处的负责人介绍,2006年,该处在金陵刻经技术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时曾得到了一次性拨款10万元,马萌清本人作为传承人也得到了1万元拨款,但此后就没有再得到过类似的拨款。


  多措并举确保文化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通常是在师徒之间或者一个家族内,如此可以保证文化命脉的上下衔接以及原真性。但在现实社会中,这种传承方式却经受着越来越大的考验,亟需创造一个有利于文化遗产传承的环境。因此,确定必须抢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并帮助他们收徒传艺,培养文化生态,并营造保护文化空间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在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过程中,除了要加强对某一个“文化点”或者“文化人”的保护之外,还应树立动态的、立体的保护理念。近年来,各地相关部门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在各种节日活动,比如各地的赶街、庙会、汇演中亮相,庆祝传统佳节也成为彰显民族文化魅力的契机,观众在欣赏各种技艺的展示和表演的同时,就可以感受传统、继承民俗。


  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各相关部门的作用更为重要。教育部日前作出决定,从2008年3月到2009年7月,在北京等10省市开展试点工作,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并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向全国推开。这种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自觉意识,一方面可以增加音乐课对孩子们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可以起到个体无法起到的普及性作用。


  当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是单纯的“保人”或“保艺”的问题,而是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历史时期开掘出传统文化内涵,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得到发扬光大。


  打响文化保卫战


  近年来,韩国开展了一连串争夺中华文化的举措:向联合国申报“活字印刷术”是韩国发明的,抢注江陵端午祭为韩国文化遗产,论证孔子是韩国人,美女西施、神医李时珍也被其划入“韩国籍”,把中医说成是韩国发明的,连同《本草纲目》、人参、针灸一起收入囊中,急匆匆向联合国提交汉服申遗书,指称汉字是由韩国人发明的,还计划在2008年前完成“整体风水地理”项目申报的准备工作等等。


  韩国的这些行为已引发了国人的文化保卫战,但韩国已成功将“端午祭”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更应引起我们的警醒。


  目前,保护中华民族文化活动正在蓬勃开展:武汉市举行汉服成人礼;北京几位大学生穿上汉服在公园过端午节;几位网友联合设计提出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汉服入场方案;46集大型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大明医圣李时珍》在李时珍故里湖北蕲州开拍,通过对世界历史文化名人、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几十年的科学探索和人生命运的艺术再现,表现了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展示了中华民族对生命最科学、最智慧的认识等等。


  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该责无旁贷地扶持和振兴传统文化,决不能使“人亡艺绝”,要“保人”、“保艺”齐步走,与新时代精神相结合,让古老的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页面功能:【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