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文化艺术 > 曲艺博览 > 正文
兰州“德云社”探秘:相声向“平民化”回归
  时间:2009-2-26      来源:兰州晨报    编辑:gibbs【字体: 】【收藏】【关闭
新华网甘肃频道2月26日消息,相声原本是一种“平民文化”,早期活跃于京津一带的茶屋里。新中国成立后,这个“小家碧玉”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了全国性大舞台上喜闻乐见的语言艺术节目,在“民间”反而成了“稀罕物”。今年元宵节的晚上,兰州首家相声茶屋给茶客献上了一场精彩的“相声晚会”,甘肃曲艺走上了“回归”历程。

相声茶屋

2月9日是元宵节。那天晚上,在白银路一个叫“圣贤雅轩”的小茶屋里,6名年轻人身着长袍,在三尺书桌旁述说着《兰州美》等相声段子。


圣贤雅轩既然是茶屋,主营业务当然是茶,相声则是6名年轻的经营者用以吸引茶客的“包袱”(相声术语,指笑料)。茶屋的“法人”孙澎说,他们奉行的经营思路是,20元钱一杯茶,让茶客享受的是“两个小时的快乐、一个星期的轻松”,他们的愿望是把这个小阵地发展成兰州的“德云社”。


茶屋的6名经营者同时也是相声表演的3对搭档。孙澎祖籍在相声的“老家”天津,他的祖父当年支援大西北来到兰州,家人一直酷爱相声,孙澎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也从没间断过相声欣赏(电视相声)。


2007年,孙澎找到一盘郭德纲的相声音频材料,没事时就听,但一直觉得没有直观感,他和搭档冯亮在市区找了很久,没找到一家能听相声的专门场所,在网上看了郭德纲开办的“德云社”的视频后,觉得真好,“要是兰州有这样的茶馆,我肯定天天去捧场”,遂萌生了开家相声茶屋的念头。找了半年,看中了白银路上的这块“风水宝地”,于去年12月开了这家圣贤雅轩。


开了相声茶屋当然得说相声,孙澎和冯亮购置了长袍和其他必要的道具,背会了郭德纲的9段相声,两位从没登台表演过的青皮后生搭起了茶屋的相声架子。


李鹏、李治恒、李响、孙玉俊加盟圣贤雅轩则是“闻风而来”。李鹏说,李响的姨姨和孙澎的姑姑是同学,“俩同学”都到茶屋来过,他们几人则是从“俩同学”处得到消息的,就这样,共同的志趣把6个小年轻连接在了一起。相声茶屋一开张,竟受到茶客的热捧。“原以为现在的年轻人不会喜欢,谁知道来的大多数是年轻人。”李鹏说。


不仅年轻人,省曲艺团、甘肃省话剧院、武警文工团等专业院团的相声演员听说有这样一个场所,也纷纷前来为他们的后辈捧场,省城相声名角王海、李金辉、张刚等人更是这里的常客,原兰州市曲艺团相声演员、相声大师连笑昆(马三立的徒弟)的弟子王亚青还成了这里的艺术总监。兰州军区战斗歌舞团相声演员白涛感慨地说:“兰州说相声的总算有个家了。”


王亚青说,解放前永昌路什字有个“把戏场”,里面有说书的、说相声的,圣贤雅轩应该是解放后兰州市首家相声茶屋。省曲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姚连学也说,以前兰州有没有类似的茶屋他不清楚,但可以肯定,圣贤雅轩至少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家。

地方特色


圣贤雅轩的相声表演并非每天都有,只在每周周五、周六各演一场。2月13日(周五)晚8时,记者来到白银路的这家小茶屋,虽然离演出开始还有半个多小时,但茶桌上已坐满了客人,正厅旁边的小包厢也被先到者占据了。


茶屋正厅对面是个小小的舞台,比正厅高不了多少。舞台正中的墙上粘贴着一把打开的扇子,上面有毛笔书写的“相声”两字。舞台两旁的对联是“说学逗唱让你乐呵,嗯啊嘿呦”,王亚青说,后句应该是“嗯啊呦嘿别挨骂了”。舞台正中放着一张小桌子,麦克风已做好准备,严阵以待。


那天前来采访的媒体也很多,甘肃电视台、兰州 电视台的摄像机架设在显眼的位置,电台的记者见缝插针,逮住演员就聊个不停,省曲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姚连学忙得团团转。


2月12日,孙澎等人拜王亚青为师,王先生后继有人,甚为欣慰。王亚青说:“过去的东西都忘了,现在再重新拾起来。这几个小年轻办了件好事。爱这个,谁愿意学,我就教。”他还说,孙澎要开茶屋,孙母不给钱,孙澎一见母亲就不停地念叨:“我的茶屋怎么办?”后来孙母听烦了,只好说:“行了,行了,我给你钱去开吧。”


6个青年人中,有5个分别出自话剧院、儿童艺术剧院等专业院团,只有孙玉俊没有职业。“他太执著。在这里演出没有任何报酬,连长衫都是自己买的。”李鹏说,他们在兰州的其他演出一场能挣600元,这里说了两个月相声“赔”了2000元。


演出开始了,面对太多的观众,主持的李响笑呵呵地说:“今天来宾实在太多,有些人可能坐得很不舒服(指拥挤),可你要是看看那些站在边上的人,就会觉得舒服多了。”6名演员轮番上阵,有单口相声也有群口(多为3人)相声,更多的是对口相声,李鹏和李治恒还表演了精彩的双簧,台下一片叫好声。前来捧场的李先生(孙澎等人称其为“帮主”)还即兴表演了一段山东快书。


圣贤雅轩的相声表演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甚至可以说“互动”。王亚青说,兰州观众有水平,对相声茶屋特别支持。演员的不少段子听众都很熟悉,常常是演员在台上刚说完上句,观众接着就把下一句 说了出来,气氛十分热烈。有时表演者还钻进了观众堆里,干脆与茶客打成一片。


孙澎等人表演的内容也很“活”,他们不仅把民俗、方言等发挥得不错,还即兴把超女、三鹿奶粉等内容都融入讽刺艺术当中,亦庄亦谐,观众常常为此狂笑不止。


兰州本土笑星王海和李金辉一进茶屋就被“盯”上了。孙澎等人问他们“要不要来一段”,两人开始还摇头,说只是来看一看,表演刚过半小时两人就坐不住了,自己跑到后台换上不太合身的长衫,顺带拉上兰战相声演员来钰,表演了《兰州话》等两个段子,博得满场喝彩声。


兰州方言艺术


提起兰州方言艺术,人们很自然地想到张保和和王海。张保和是西北著名的快板表演艺术家,他创作、表演的兰州快板诙谐幽默,妙趣横生,深受群众喜爱,有学者称,张保和的兰州快板是一朵艺术奇葩。


张保和在西北生活了46年,其中在兰州军区战斗歌舞团工作了18年,对兰州很熟悉也很有感情。他曾对媒体记者说,一位艺术家,没在西北呆过是一种遗憾,而在西北呆了多年却没把这里的文化介绍、宣传出去,是更大的遗憾,所以“选择离开兰州,并不是不爱兰州”。


1987年,张保和在甘肃省春节文艺晚会上推出了他的第一个兰州快板《夸兰州》,一夜蹿红。以后几年,在西北的大街小巷、出租车里、百货店,到处都能听到他的特色快书,人们在不经意间随口就能说出几句“张保和段子”,兰州话风靡大西北,他成了家喻户晓的“西北笑星”。“黄河的水哗啦啦地流,水中的鱼儿是自在地游。古老的水车吱呀呀地转,两岸的风光实在好看……”这是大众耳熟能详的张保和快书,而“我自尕就长在兰州城,有一条老街叫双城门,尕尕的院子几家子人,巷口子的老汉卖花盆,隔壁的妈妈那姓冯,那做的酿皮子馋死个人……”则是王海的杰作。


今年38岁的王海是名出色的军旅相声演员,现为兰战二级相声演员,从2002年起先后出了《乡音》、《兰州往事》两张个人专辑,还主演了30集首部兰州方言室内情景喜剧《快乐兰州》,其相声《亲密伙伴》、《傍你没商量》在央视《曲苑杂坛》多次播出。2005年,王海拜国内著名表演艺术家师胜杰为师,艺术生涯跨上了新台阶。


王海的搭档李金辉与已故的著名相声演员、表演艺术家马季是同门师兄弟。李金辉的师傅是白全福,马季的师傅是侯宝林,白、侯两人是宝字辈的,而李金辉和马季是文字辈的。


李金辉出生于曲艺世家,7岁开始随父学艺,学习快板、相声、山东快书以及三弦,17岁时(1979年)以伴奏员身份进入甘肃省曲艺团,后改行说相声,至今已从艺整整30年了。1997年,李金辉参加了“金狮奖”全国相声大赛,获得节目二等奖、表演奖双奖,1998年,他主演的相声小品《照镜子》获得全国小品大赛三等奖,并在央视《曲苑杂坛》中播出。


王海和李金辉上台表演时,充分肯定了“后生们”的“可畏”之举,王亚青也感慨地说:“10年前自己就想开一家,但前怕狼后怕虎的,缺乏他们的这种锐气,最终没开成。”


王、李二员老将主打的还是他们的“方言文化”,《张站长》和《编花篮》分别用兰州话、武威话、张掖话演绎出来,茶屋内笑声不断、掌声不断,气氛达到了高潮。

“曲艺试验田”


姚连学是省内著名曲艺创作者,他创作的对口相声《说东西》、兰州鼓子《兰州牛肉面》都是佳作,唱词《丝路颂》获过全国曲艺二等奖。他说,相声创作特别难,而且也没有几家展现相声作品的场所。十多年前,全国有至少20家发表曲艺作品的刊物,包括甘肃的《欢天喜地》、《陇苗》,现在只剩《曲艺》一家了。


近年来,曲坛相声艺术界一直流行“不景气”之说,文化娱乐业的迅猛发展,已改变了以前人们守着广播听相声乐不可支的情景。娱乐形式的多元化,给相声带来相当大的冲击,相声观众大部分流,但好的相声段子仍在赢得观众的青睐。


清醒的相声创作者和演员对相声茶屋的出现慨叹一声“有了家”,无疑也是对这种不景气的一个诠释。王海在相声茶屋感慨“相声演员也要吃饭住房娶媳妇”,拱手感谢那些掏腰包前来支持相声艺术的“衣食父母”。


也正因为“不景气”,姚连学对圣贤雅轩竖起了大拇指。他说,省曲艺家协会对相声茶屋叫好,大力支持,相声在兰州有很多观众,茶屋不仅给演员提供了表演场所,也为活跃市民的文化生活发挥了作用。


甘肃相声在国内属中等水平,拥有不少老、中年艺术家,近几年也涌现出了一批青年新秀,但由于种种原因,观众只能从电视、广播等渠道欣赏,很少能面对面地看相声演出,群众要求艺术回归“小剧场”的呼声日高,圣贤雅轩的出现正是这种呼声的体现。“文化‘三贴近’,‘小剧场’和‘大舞台’各有千秋,形成互补。”“茶屋的这几个演员我都熟,虽然年轻,大多是天津剧校出身,甚至有曲艺大专生,艺术根底不错,有的还经过甘肃老曲艺家的指导,如李响的父亲是位老艺术家,李鹏等人也不断受到王亚青老师的点拨,进步很快,圣贤雅轩就是他们的练兵场。”姚连学说,对甘肃曲艺界来说,这个相声茶屋就是一块试验田,与郭德纲创建“德云社”一样,孙澎们在兰州创建圣贤雅轩同样有“吃螃蟹”的精神。


姚连学私下也和一些艺术家聊过,希望有关部门能对相声茶屋给予支持,特别希望文化管理部门给这些年轻人办理演出许可证,“以演(出)养演(员),这样才能养活人,否则他们是无法长期支撑下去的。”“他们开了个好头,希望兰州能够出现第二家、第三家圣贤雅轩。”






页面功能:【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