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上海艺术家杨烨炘送“出轨·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城市首页 > 城市观察 > 正文
解读廊坊的“成功文化”
  时间:2009-2-23      来源:廊坊市人民政府    编辑:admin【字体: 】【收藏】【关闭
廊坊独特的文化为三年大变样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撑,而三年大变样则为廊坊带来了进一步提炼城市文化的重要契机。

省委、省政府部署三年大变样工作,廊坊人并没有单纯地把这项工作视为上级下达的任务,而是认为省委、省政府“雪中送炭”来了,自己推起来费劲的南城改造、城中村改造以及其他历史遗留问题都可以借势突破了,全市的拆迁建设工作也因此充满了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走出了一条拆建同步、和谐拆建的路子。市委书记赵世洪曾用“最近最少”来形容三年大变样工程:尽管三年大变样起步恰逢奥运会,离北京最近的廊坊却创造了非正常进京访零记录。

三年大变样无疑为廊坊人搭建了一个集中展示优秀素质的大舞台。日前,省委、省政府刚刚与北京方面签署合作协议,廊坊立即与北京规划委进行积极对接,达成了廊坊共识,并与北京方面签署了建设两条轻轨协议。


这是廊坊对接北京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廊坊将由过去与北京“异城”的时代进入同城时代。三年大变样之后的廊坊,将变成首都的一座新城。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而水土的颜色则来自于文化的浸润。正是廊坊的文化赋予了廊坊人认识问题的独特视角、辨识机遇的敏锐眼光、争先要好的宏大抱负和不断成功的坚定底气。


规划文化——科学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驱车进入廊坊开发区,入口处的一座假山上“规划即法,执法如山”八个红色大字就会映入眼帘。廊坊各级领导对此感触颇深:“这几个字也镌刻在我们的心里!把规划作为‘龙头’和‘宪法’,既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也是廊坊经济社会保持旺盛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法宝”!


在廊坊,规划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文化。廊坊无论在城市建设、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的宏观举措中,还是在园区、水系、社区建设等微观工作上,凡事都坚持规划先行,规划一旦形成,则具备了法律效力,任何个人意愿都不能凌驾于规划之上。市长王爱民常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座名城不会是一届政府的功劳,而是长期积累、百年积淀的结果。”


而最令人称道的是,廊坊人懂得利用一切机会提炼自己的文化。在这里,每一项规划产生的过程都是不同思想碰撞、先进文化交融的过程。因为廊坊人不是关起门来自己拍脑袋,无论是城市建设、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都要充分借智、借脑、借力,集国内外许多专家、各方面人才一同谋划。


2004年,廊坊开发区面临扩区,深入研究后形成两种方案,一是西扩,二是南延。廊坊没有贸然定论,而是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并请来毛其智、杨保军、孙成仁等很多权威专家帮助研讨,最终选择了难度较大,但符合城市规划、利于生态和长远的南延方案。


在三年大变样建设中,廊坊更是聘请了陈为邦、于正伦等诸多智囊,为不同地段的临街立面、改造布局、园林绿地、建筑小品等进行具体指导。还邀请国内外20多家知名规划机构和北京规划委员会的领导与专家到廊坊参观,实地考察建设项目,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对过去的规划文化起到了提炼和升华的作用。


“借脑”搞规划在全市已经蔚成风气,各县(市、区)在发展中也积极引进国内外科研院所进行规划设计。固安县聘请世界新都市主义倡导者美国DPZ、世界排智第四的设计公司英国阿特金斯公司等,形成了固安工业区总体发展空间规划、起步区总体景观规划、产业规划等,确保了工业区的高点起步。大厂县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国内知名设计单位,共同进行了大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设计完成了《大厂县域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规划了“两轴、三区、一带”的空间布局和“一带四园”的产业布局。


廊坊规划文化有着很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近年来,廊坊民营经济方兴未艾、全民创业高潮迭起、项目建设成果丰硕。市委、市政府一方面积极鼓励全市人民创事业、上项目、增实力,一方面及时引导干部群众理性、科学、和谐地发展。

市委书记赵世洪、市长王爱民无论是开会还是调研,都叮嘱各级干部:“抓工业、上项目、全民创业,不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必须把城乡统筹规划作为发展的‘龙头’,坚持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否则就会违背科学发展观。”


按照这个思路,全市十个县(市、区)都建成了省级园区,促进了工业向园区的快速集中,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等六大主导产业。据统计,近年全市70%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落户园区,全市园区以0.93%的土地面积集聚了全市60%以上的企业和产业,不仅把全市城乡纳入了一张图、一盘棋,而且实现了资源的集约利用、环境的持续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廊坊人说,规划文化是廊坊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成功文化”。


项目文化——城镇化的产业承载力


找到一个合适的支点,再大的难题也会迎刃而解,甚至可以化风险为机遇。廊坊人利用“支点”的哲学化解发展中的难题,取得了屡试不爽的效果,同时,也形成了廊坊解放思想、创造“神话”的一种“成功文化”。


廊坊建市较晚、城建欠账较多,城市建设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市委、市政府在客观分析“资金难”普遍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迅速从资金的围城中冲了出来,一系列多年想解决而无钱解决的城建欠账问题迎刃而解。新世纪步行街、文化艺术中心、会展中心、体育中心、时代广场、带状公园、东方大学城、香河一城……一大批精品工程变戏法一样相继竣工,成为支撑起廊坊城市建设和知名度的文化元素。


文化最典型的特征是具有强大的张力,而廊坊成功的项目文化内涵也在不断扩展。2000年3月,廊坊成立了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大大拓宽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新水源地、环城路、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先后建成投入使用,城区拓展、城西供热等工程正快马加鞭。


城市经营是一个老话题。过去,经营城市主要是从城市建设来理解,以地生财,把城市资源推向市场。在新形势下,三年大变样却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城建决不是其唯一的内容。三年大变样,廊坊仅静态投资就达到900亿元,怎么保证充足的资金投入?


他们创造性地将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经营,打造城市品牌,开展城市营销,提升核心竞争力,使城市在经营中增值,在经营中发展,在经营中繁荣。


那么,廊坊的城市品牌是什么?


廊坊人在思考和锤炼。他们结合自身文化、放眼国内国际,提出打造科技教育之城、会展旅游之城、生态环保之城,建设“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


几年来,廊坊先后跻身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奖行列,两次进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行列,文化的不断凝聚令廊坊的城市品牌含金量大幅提高。


城市品牌、园区品牌、产业品牌的逐渐形成,为廊坊三年大变样提供了强大的产业承载力。围绕聚焦“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发展定位,廊坊委托杉杉集团建设中科廊坊科技谷,如今,该项目已经被联合国工发组织确定为中国唯一的,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暨国际合作示范项目。以IT、生物科技、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为方向,努力建成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科技与金融创新示范基地。近期已经引进了7个中科院的高科技研发项目。


把城市文化品牌包装成项目,廊坊用同样的办法实现了一批重大城市建设项目的市场化运作。投入45亿元建设龙河高新区,投入46亿元建设廊坊开发区次中心、启动了投资130亿元的光明西道、火车站、尖塔、龙河园区4大区片改造,以及投资25.6亿元的廊坊中央商务区项目、投资13.02亿元的“周各庄商圈”建设;六廊九坊、环城水系、胜芳古镇、成功大广场、霸州温泉城……无论道路景观、城中村改造、园林绿地、城市雕塑,还是地下空间利用、对外交通等,都实现了“三年大变样”与产业培育,特别是与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有机结合。


对于今天的廊坊来说,正是由于提炼并打造了独特的文化,赋予了廊坊人以文化的自信,才为硬实力的不断壮大提供了可能。


科技文化----三年大变样的市场竞争力


京津来的客人进入廊坊就会有一种疏朗、飘逸、放松、愉快的心情。


一个园林专家对王爱民市长说:“为什么从北京进入廊坊能感觉城市疏朗,不压抑、不憋闷?跟建筑格局和视觉设计有很大关系。这就是廊坊楼不高却不失现代美感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因素,就是科技。在廊坊的城市建设中,几乎都能找到科技的身影。


如果说廊坊的城市建设是一种文化,科技则是这种文化的精髓。当时代广场水幕电影第一次进入中国北方人的视线时,人们惊叹于廊坊对科技独特的阅读力;水幕电影所代表的辉煌还未成为过去,2007年8月,由新华社出资建设的“中国第一屏”在时代广场破土动工,廊坊成为与国内其他五个城市一同拥有“中国第一屏”的城市。


精细化管理在企业不是一件新鲜事,而将其引入城市管理却不能不算作一项创新。2007年,廊坊在全省率先推出数字城管,实施了精细化管理。他们依托无线通讯、因特网、卫星定位等高端科技,以1万平方米为基本单位,把廊坊市区划分为228个万米单元网格、52个监管责任网格,每个监管责任网格配备3名城市管理监督员。监督员负责监管责任网格内的公共设施、道路交通、市容环境、园林绿化、广告宣传、突发事件、街面秩序等内容,实施全时段监控,发现问题,用专有工具进行快速定位,实时采集,传递信息,由指挥中心分派到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如今,廊坊城管监督员全天候采集城市状况,他们的视线覆盖了市区的每个角落。如井盖破损情况上报监督中心,监督中心核实后反馈到了市政处,市政处人员赶到现场将破损的井盖更换,整个过程用不了一个小时。


廊坊城市管理实现数字化以来,共受理城市管理问题案件63800件,平均结案率98%以上。在科技搭就的新平台上,廊坊的城市管理向精确、敏捷、高效、全过程、全覆盖方向全面迈进,也让人们对廊坊三年大变样之后的城市管理充满了美好预期。


廊坊的科技文化已经跳出了单纯依靠科技手段的层面,上升到了科学理念的高度。在三年大变样工作中,为更好地便民利民,对大拆迁中拆掉的商业服务网点,按照“十五分钟生活圈”的要求进行重新规划,发展社区小家政、小诊所、小餐桌、小超市、健康小路径“五小工程”,推进“平安社区”建设,促进单纯的物业管理向全方位服务转变,逐步实现事事有人管、人人来参与、城市更和谐。


先进文化是孕育先进理念的肥沃土壤,而先进理念催生了廊坊城建的丰硕果实。在廊坊市区内,每500米就有一处游园,绿化覆盖率达到4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5平方米,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保持在330天以上,被誉为“京津之间的天然氧吧”。无论是总体布局、还是单体建设,处处体现着精于规划、计算和管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精神文化——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


地上基本无山,地下基本无矿,地表基本无水,没有草原,没有牛羊,廊坊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城市。


但廊坊却神话般地建起了中国北方最大的人造板市场、中国北方最大的保温建材基地、中国北方最大的钢材交易市场、中国北方最大的商品牛羊养殖和加工基地、摘下了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桂冠……


也许你不相信,廊坊还创造了不少“世界第一”:世界上第一套机器人柔性加工系统,世界上最先进的核磁共振成像系统,世界上第一台乳腺癌早期诊断仪,世界上最先进的水平定向钻机……


创新成为支撑廊坊崛起的筋骨,创新也成为廊坊独特的“成功文化”。然而,廊坊的创新力从哪里来?


了解廊坊历史和文化的人知道,廊坊在历史传承与时代潮流的激荡交汇中,形成了“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计较”,“不畏强手、敢打硬拼”,“包容开放、要好争先”的精神文化。而这种优秀的精神文化恰恰为廊坊的创新精神提供了不竭的源头活水。


精神文化的载体丰富,生命力才会蓬勃。廊坊恰恰通过抓住像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文明生态村、三年大变样工作等一个个难得契机,才得以实现自身文化积淀和提炼过程的加速。


廊坊2005年参加第一次全国文明城市评选,但此前已经过了近7年的努力;当2008年再次参加评选,创城的准备工作达到了十年之久。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廊坊一次群众性的精神文化运动。全市上下,老幼妇孺,共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创建加一分。环境整治大会战,市领导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各部门积极努力,履行职责;广大市民踊跃参加,无私奉献。日常的工作中,人人争做文明使者。无论是追求全方位、满意服务的新奥燃气收费组五姐妹、流动风景线上的出租车司机、忙碌在城市大街小巷的环卫工人,为城市养护生命绿色的园林工人、年逾花甲的“夕阳红”老大妈,还是公安交警、综合执法队员们,所有人都用文明城市的标准在规范着自己的行为、创造着文明的环境。


当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城市有了归宿感、认同感,并愿意为了她作出牺牲和奉献的时候,这个城市精神文化的力量就达到了顶点,就会自动实现飞跃。


廊坊人需要这样的载体,也在不断积极创造着更加丰富多彩的载体。近几年来,廊坊在全市组织开展了“感动廊坊十大人物”、“十大道德模范”、“十大爱心人物”、“十大杰出青年”、“十大杰出母亲”等一系列评选表彰活动,推出救助孤残儿童的好人申敏等一批群众身边的“平民楷模”。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发动广大群众推荐在“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个人。


农村精神文化活动也蓬勃开展。1977年建团的大厂评剧团,从“背粮上班”的县级业余剧团,到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面旗帜,大厂评剧团平均每年演出200余场,把舞台搭进了全国20多个省市的城市乡村,也把精神文化的种子播撒到了全国城乡。胜芳南的农民音乐会还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在全国巡演,一群貌不惊人甚至很显土气的老者就用那么粗砺的手指弹奏出来自远古的天籁之音,打动了数以千万计的听者,并令音乐界的“泰山”、“北斗”深深为之折服。


文安的农村综合文化网络、香河的乡镇文化服务站、霸州的文化艺术节、固安的屈家营古乐会……农村也搞起了“星级文明户”评选,建起了阅览室、篮球场、棋牌室,月月唱大戏、周周演节目、天天有歌舞。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对廊坊人的内心世界是一种洗礼,对思想境界是一种升华,对精神意志是一种磨炼,而对人心、人气、人力则是一种有力的凝聚。可以肯定的是,对于廊坊来说,正是由于精神文化的滋养,才形成了廊坊人的“大气、锐气、和气”,而在聚焦“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发展定位、实现“两个率先”的征途上,这种精神的力量恰恰是制胜的关键。


页面功能:【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