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城市首页 > 推荐专题一 > 正文
雕塑艺术与城市文化
  时间:2009-1-8      来源:雕塑在线    编辑:翁剑青【字体: 】【收藏】【关闭

    城市是人们赖以栖居、创造、沟通和熔炼的特殊“容器”,也几乎是达成人类文化学意义上的各种文明与发明的孵化器。同样,现代城市成了实现个人和社会理想的首要实验场所及各类信息的交换园地。可以说,城市化程度和城市文化艺术的形态,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明和文化程度的象征与标志。

    我们知道,每座城市的缘起与发展,无论是经过了严格的规划还是带有随机性扩张而形成的城市机理和状态,都自然而然地蕴涵不同时期、不同人群的文化与情感,记录并述说着城市的故事和遭遇。因此,城市绝不仅仅是各种建筑物和大量功能性设施的堆积体,而是融会和浸润着城市居民及过客的生存意志、生活方式和社会模式。显然,城市是一种自然形态、人造形态和人文形态的复合体。一座城市的人文形态,则集中地显现出其文化历史和当下市民社群对于自身生存之价值的判断和社会意义的追求。

    文化是人们的行为、意志和经验的使然,是一种长久的和带有传承和创造的积淀。作为构成人类精神寄托和文化审美的雕塑艺术,是城市文化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生长在城市人的社会生活和个体生活经验基础之上的有机体,而不是依靠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铺陈。从文化的社会性和有机性观点出发,则应该依据雕塑所处的不同地方、不同环境去处理好几个基本关系。这里主要是指雕塑与城市的历史及当代文化环境、生态环境、社区特性以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基本关系。这几种基本关系共同构成了一座城市(及社区)之雕塑的价值趋向及其自我文化选择的内在逻辑。

    一般的说,雕塑是占有空间及场域的艺术,在公共空间设立的雕塑作品,自然会面临与城市历史及当代文化所形成的物理空间和人文空间的衔接和对话的问题。由于城市雕塑的耐久性以及时空的跨度往往较大,因此,注重雕塑与一个城市的文化历史脉络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建筑及景观环境的相互关系,则是在新建雕塑的过程中需要予以慎重对待的问题,客观上,较为成功和具有长久影响力的雕塑,往往是那些注重与城市历史及地方文化发生必要的关联和对话的作品,尤其是一些重在叙事性或纪念性的城市雕塑所需体现的对于地方历史及人文精神的关怀。城市的历史与文化精神具有显性和隐性的形态,并且具有延续和流变的特性,这就激发现代的人们以空间造型及环境(景观)的艺术创意与象征方式去揭示城市的生命与精神内核,而不仅是简单地强调雕塑对于城市故事的记录或图解,也不仅是突显雕塑的外在纪念性和叙事性,而是可以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留住一方水土与一方居民的历史积淀及文化源流,并且,也必然要考虑到由于时代发展而产生的城市新人对于当代城市文化的心理期待,注重雕塑与城市的新旧交织、继往开来的关系,以及处理好城市雕塑的教育与娱乐、纪念与审美、表现与沟通诸关系。当然,这不是期望于每一件雕塑所要担负的使命,而是在总体上对于城市雕塑文化生态及多样职责的考虑。也惟有如此,才可能使得雕塑艺术与城市特性及其深层次的文化精神产生实在的联系和升华,以免过多的出现在形式和内涵上流于肤浅和空洞的“垃圾雕塑”。

    尤其是户外大型雕塑及其景观环境的创作设计,应该考虑到对城市及社区生态环境的适应与爱护,尽量避免对生态和土地的任意占用、改变和破坏。这就需要艺术家和设计师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以及长远的和整体的意识。并且在雕塑和景观艺术的规划与设计中,慎重考虑艺术实施方案对于生态环境(如对于地块、水系、植被、动物、鸟类的彼此生存关系以及人的行为方式)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应考虑到所需工程对于被使用的地块及环境的性质、功能、形态以及与自然之关系的改变和结果,而不仅仅是考虑雕塑占用土地与空间的需要。因为无论从城市生态保护或城市的长远发展战略出发,都应该避免破坏性的开发土地及环境资源,避免造成城市生态系统的割裂以及由于大型工程造成的水土流失与土地的硬质化。客观上,近十多年以来许多城市中过多的大型广场、景观大道及大型雕塑工程,已经在城市生态环境及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产生了反面的教训。然而,如果人们能从城市长远的、健康的生存理念出发,并在雕塑的形态及其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上进行变革的思考,就有可能使旧有的雕塑概念、美学形态及文化价值发生现代性的变化,创造出更多地与自然生态环境相互交融和共生的“雕塑”形态。20世纪后期世界上出现的地景艺术、水景艺术、林间艺术及综合性的景观艺术实验,都已经给传统意义的雕塑艺术提供了更多的生态化和创造性发展的可能。应该说,在人口过多、土地资源宝贵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当代背景下,若缺失了生态和环境意识的雕塑文化将有违于城市的健康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理路的。

    社区既是城市的单元性结构,更是其居民结成地缘关系、人际关系和区域性文化习俗关系的重要依托。尤其是在当代社会主张强化社区职能,增进社区管理与文化建设的自主化和民主化的进程中,户外雕塑理所当然应该更多地作为当代社区公共艺术和文化的体现。也即应该注重雕塑艺术的建设过程与社区民众之间的互动关系,注重社区居民的公众参与。如在作品方案的主题、内涵、形式、设置地点、环境布置、经费使用、制作方式等方面的决策和实施过程中,应该使社区居民具有充分的知情和参与权力,以使雕塑艺术成为公众舆论及行为参与的平台,成为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的有机部分,以此促进并体现社区民众的主体意识、共同利益及情感的认同,而不仅仅是把雕塑作为社区环境的美化或少数艺术家审美与意志的显现。

    在雕塑介入城市公共空间时,理应考虑城市化过程中的地方经济利益与历史文化以及现实未来发展的整体关系。否则,若仅仅注重了一时的“打造城市形象”、“招商引资”以及房地产、工业园区和风景旅游区的突击性开发,使雕塑在数量、形态和空间地点上的无度介入,却忽略了对不可再生的城市古迹和历史文化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那就必然会出现“过河拆桥”和“杀鸡取蛋”的荒唐效应。实际上,一座城市中任何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包括建筑、城市景观、人文及历史遗址等),都在物质和精神形态上构成了当代城市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并且既有其历史文化意义,其中也含有许多艺术和审美的观赏价值,对于它们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恰是当代景观雕塑家和城市规划设计师们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切不要以为拆去一切旧的、“土的”、“过时的”或“落后的”东西,而去表面地追求新的、洋的、时尚的和“先进的”的东西,就是艺术的使命与目标。实际上,包括雕塑在内的所有艺术的内在精神和终极性关怀,就在于体现和揭示人的生命情感、意志及生存的价值意义,而这些是串联在人类社会的历史时空之中的,是由无数的有形与无形的载体予以承载和传播的。若弃历史文化的有形脉络于不顾而仅仅不断地“另起炉灶”、“标新立异”的做法,显然是肤浅和愚蠢的。因为不能忘记,从特定的意义上说——人类,只有人类是有历史和历史意识的动物。也就是说,人类是“历史的动物”。人类在行为方式和意识能力上区别于其他不懂得文化记录与传承的任何动物。客观上,如何对待城市历史的态度,也反映着人们如何对待人类自身的共同价值和意义的态度与境界。

    总之,不应简单地为了雕塑而雕塑或仅仅为了环境的美化和点缀而雕塑,而需把雕塑作为城市文化及历史之内在需求的有机体,自然地体现出人们在城市化生存中的文化经验、生命理想和创造能力。尤其是在当代社会的城市化、生态化和民主化建设的进程中,应该尽可能使雕塑艺术成为市民大众自我促进审美意识、创造意识、生态意识和公共意识的一种文化途径。使雕塑介入城市公共空间的同时,为人性化需求下的环境质量和文化质量,予以设计理性的辅助和艺术化的推动,使城市面貌和城市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

页面功能:【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浏览:】【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