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文化遗产 > 遗产讲堂 > 正文
古迹遗址的文化形象再现
  时间:2009-1-7      来源:《建筑与文化》2007年第12期    编辑:admin【字体: 】【收藏】【关闭
  

历史原貌追求的是历史的原真,它所有的物理数据都必须是真实的;文化形象表达了有关文化遗产基本的文化与哲理的含义,其物理数据与历史形象接近但不完全一致。文化形象与历史原貌总的方面表现出文化的一致性,但还会有局部的差异,尽管这些差异是要努力消除的。历史原貌的表现是严格真实的,但由于历史资料的局限,历史原貌的表现往往也是残缺的形象;而文化形象出于传播、展示的考虑往往会对考古数据做一定的推定性补充,这些补充是有科学依据的。历史原貌在建筑结构、材料、制作工艺等方面是完全真实再现历史,是一种科学的、考古学的真实;文化形象所追求的是大众可接受的一种文化真实,如同影视作品一般,虽然不等同于历史,但一样可以给大众传播相关的信息。历史形象是确定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她只依赖科学研究的深入而发展;而文化形象虽然也以科学研究的成果为依据,但她与时代社会文化价值关系密切,和不同的历史时期、大众认知程度关系较大,具有相对的变化性。如“文革”期间的孔子与现时代的孔子在文化形象上就有着巨大的区别,尽管孔子的历史原貌是唯一的肯定的。

2.文化形象再现实例

雷峰塔,是由吴越王钱俶在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建造的佛塔,“雷峰夕照”一直是西湖游赏最受青睐的名胜之一,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因屡遭盗挖而坍塌,“雷峰夕照”胜景从此名存实亡。雷峰塔倒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议论,各界人士一直企盼重建这座著名古塔。1999年底杭州市政府组织发掘了雷峰塔地宫,建造雷峰塔遗址保护设施,并对遗址保护设施的内在功能和外观形象加以延伸、拓展,按雷峰塔原有的形制、体量和风貌用现代钢架材料建造雷峰新塔,其外观形象与原雷峰塔一致。这项举措得到国家文物局的认可,也顺应了民意,其实质就是一种文化形象的再现。2006年1月,新中国孔子基金会从发起制订孔子标准像的行为,也是一种文化形象的再现。

如果我们可以采取科学的方法,通过展现难以真实恢复历史原貌的古迹遗址的文化形象,既可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历史文化财富的需求,也可以从开辟一条解决文化遗产难以展示问题的新途径,改善文化遗产与其周边地区发展的关系,增加其社会效益以及连带的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

3.文化形象再现的技术可能

展现古迹遗址的文化形象,是一定程度再现历史、发掘其深刻内涵的更为有效的途径,是在对古迹遗址科学保护基础上的深层利用,是对古迹遗址的扩张性诠释。过去,拘泥于展示理念、材料和技术的局限,对于遗址的保护主要是建保护大厅、砌体保护、隔离围护等技术手段,使用的主要是一些钢筋、水泥或仿古材料。如果要对遗址进行展示,对一些建筑进行复原,一些建筑构件需要搭建于遗址本体上,会对遗址本身造成一定破坏,传统的技术手段难以达到要求。

文化形象再现不是简单地、低水平地仿建、重建某些古建筑,而是通过科学的复原设计和艺术性、技术性的重建手段来再现其历史风貌。在这种形式中,需要在采集科学数据、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积极运用新技术和新材料来展示历史建筑形制与风貌。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获得这些新技术、新材料已经没有什么困难,许多使用新技术、新材料的现代建筑物以其特异的造型冲击着人们的视觉,成为现代城市的标志性的建筑景观。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光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技术材料的选择空间。日本的专家甚至认为,古迹遗址文化形象展示的特殊要求,是对工程技术领域的一个挑战,这个挑战也许会催生出一批新的技术与材料。困难的是,文物界能否持以文化形象展示的新理念,勇敢地提出这个挑战。

4.文化形象再现的基本原则

我们对古迹遗址进行保护展示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回归过去,而是为了传承这些古迹遗址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这并不意味着凡是古迹遗址都有进行文化形象再现的必要。进行文化形象再现只适用于遗址中代表一个时期最典型、最杰出的建筑文化的仅有的建筑基址,适用于在建筑史上有重大贡献的建筑遗址,比如对于大明宫遗址,文化形象再现的核心是其正殿含元殿。

在文化形象再现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是尊重历史原貌原则。核心是尊重文物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在此基础上展示文化形象。对能够展示历史原貌的部分予以着重展示,对证据不足部分可用现代技术进行推定性补充展示,总体上讲究平衡。


上一页[1]  [2]  [3]  [4]   下一页
页面功能:【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浏览:】【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