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上海艺术家杨烨炘送“出轨·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建筑规划 > 建筑评论 > 正文
旧城改造 中国城市的集体活动
  时间:2009-1-7      来源:中国建筑文化网    编辑:admin【字体: 】【收藏】【关闭
  


  改造后,我们还有什么?
  寿命只有70年的建筑物

  武汉的里份在其建设的时期,可以说是非常有前瞻性,到了现在仍然有大量的居民居住在此,构成了武汉市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些里份的拆除也为目前的房地产开发商提出了一个问题,根据目前的土地管理法,土地的使用期限最多只有70年,那么70年之后这些房屋能够像武汉的里弄一样,仍然能够满足居住在里面的居民的生活需求吗?深圳这样一个新兴城市的寿命不到30年,在当初建设的一些建筑物现在看来已经残旧不堪,难以想象能够在70年后如武汉的里份一样承担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重任。

  学者朱学勤表示,他在伦敦见到过一张为期999年产权的房契,他感到无比震撼,一个只有70年产权期限的城市发展如何能与之相提并论?房子毕竟属于“不动产”的范畴,如果不动产的寿命只是仅仅70年,“不动”二字从何体现?如果仅仅是为了70年的使用寿命来建造房屋,正如一次性纸杯往往没有玻璃杯那样值得为人所珍惜一样,在建筑过程中为70年使用期的房屋的投入肯定不如999年的房屋上投入的多,造成了大量的“豆腐渣”工程。平遥古城墙的倒掉,被人称之为“豆腐渣工程”,试问有能够屹立几百年不倒的“豆腐渣工程”吗?

  房地产只有70年的命脉,这意味着,城市化的发展,将会以70年为一个周期轮番上演拆迁与建设的工地游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忽视了一个城市的历史传承和悠久根基。 在中国历史上,民居的破坏除了战乱或天灾,更多是居民自愿的举措。中国各城市的管理者们,由于多年来落后的状况造就了其与生俱来的文化自卑感,更多的眼光放到了城市建设,很少考虑城市改造中的文化保护的问题,城市的发展并不仅仅靠一窝蜂式的建设,而是靠时间来慢慢积累,城市建设的“大跃进”难免会揠苗助长,其后果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城市改造运动中,许多非常具有人文价值的老建筑以及名人故居,和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以及其他年代较为久远的建筑物一起,被写上了一个大大的“拆”字,稀里糊涂的成为了历史。

  没有根基的城市,庸俗化的楼盘

  在一些古老的城市如北京,一些地名非常具有文化、人文底蕴,经常伴随者一些典故,汪曾祺在他的《胡同文化》一文中写道:“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有的是计数的,如东单三条、东四十条。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库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这条胡同里曾住过一个有名的人物,如无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老娘是接生婆)胡同。大雅宝胡同原名大哑吧胡同,大概胡同里曾住过一个哑吧。王皮胡同是因为有一个姓王的皮匠。王广福胡同原名王寡妇胡同。有的是某种行业集中的地方。手帕胡同大概是卖手帕的。羊肉胡同当初想必是卖羊肉的,有的胡同是像其形状的。高义伯胡同原名狗尾巴胡同。小羊宜宾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大概是因为这两条胡同的样子有点像羊尾巴、狗尾巴。有些胡同则不知道何所取义,如大绿纱帽胡同。”[9]返观现在的地名,已经越来越多的被楼盘的名字所取代,而且有越演越烈的的趋势。很难想象,若干年后当这些胡同名全部变成了XX花园、XX小区的时候,城市的传统魅力也会随之烟消云散。

  有人说城市是“石屎森林”,那是人们对大城市中林立的摩天大楼绝妙的比喻,从来没有人这样说中国古老的城市。明眼人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贬义词,但中国的城市规划者们,却要步人家被证明是错误的后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其实中国传统城市的规划,是非常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精神的,如北京为例,在城市建设的时期,能够充分利用城市周边的自然环境,借助高粱河水系,通过对整个城市进行全盘计划,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生态网络。对城市全局进行规划,通过对北京城各建筑以及街道系统的相辅相成,形成宏伟而美丽的整体环境。现在的城市,更多的是基于各行政区范围的规划,缺乏城市发展的整体意识。城市被纵横交错的街道分割成了一个个小块,卖给了房地产开发商。而那些开发商们对土地的规划上仅仅将目光放在内部,如小区的园林、建筑的规划等等,反而忽视了地块的规划与周边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造成了城市整体规划的极度不统一,各种风格的小区摩肩接踵,城市看上去没有固定的风格,不伦不类。

  中国人传统生活方式的消失

  中国人堪称世界上最懂得享受生命的民族。从张择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图》中,我们看到了北宋末年中国人的生活模式: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大商店门前还扎着“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街市行人摩肩接踵,有做生意的商贾、看街景的士绅、骑马的官吏、叫卖的小贩、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问路的外乡游客、听说书的街巷小儿、在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三教九流无所不备,传统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大抵如此,人们悠闲的生活,悠闲的工作,空气中充满了悠闲的味道。

上一页[1]  [2]  [3]  [4]   下一页
页面功能:【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浏览:】【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