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民间艺人 > 正文
香山帮——巧夺天工的匠人
  时间:2009-1-6      来源:太湖论坛    编辑:admin【字体: 】【收藏】【关闭
      

    这里的香山,不是红叶漫野的北京香山,也不是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故里广东香山。太湖之滨的这座香山虽寂寂无名,但它却孕育了无数的能工巧匠,诞生了独具特色的“香山帮”建筑。
         
    “江南木工巧匠皆出于香山”。从小桥流水的江南民居到婉约灵秀的苏州园林,从庄重肃穆的庙宇道观到气势磅礴的皇家建筑,……两千多年来,“香山帮”的能工巧匠们以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作了一件件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苏州园林、北京故宫、天安门等就是它们之中的杰出代表。 

    “香山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及至汉、晋、南北朝时期,已具雏形,在唐、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壮大,明、清时期是“香山帮”建筑的鼎盛时期。民国之后,便开始走向衰落。直到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得到了一定的繁荣之后,几近销声匿迹的“香山帮”建筑才又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一部“香山帮”建筑的演变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社会发展史。国运兴,则“香山帮”幸;国运衰,则“香山帮”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吴国的冶铁业就在诸侯国中独树一帜,有“吴中铁工不绝”之说。发达的冶铁业,就为工匠们提供各式各样的工具创造了可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四通八达的水路交通,为木材的运输提供了方便,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修宫殿而“积木塞渎”的盛况,很能说明这一点。“地无不耕之土,水无不网之波,山无不采之石”(《吴县志》),丰富的石灰石、太湖石、花岗石为工匠们提供了精雕细刻的材料。长江三角洲细腻的沉积粘土向来就是烧制砖瓦的好原料。王朝的更迭、江南的富庶也都为开展大规模的土木建筑提供了机遇。古老的东吴大地,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醇厚悠远的文化底蕴成就了这里人的灵巧和灵气。有此“天时、地利、人和”之便,“香山帮”的先辈们自然会如鱼得水。

    早期的“香山帮”以木匠、泥水匠为主。明清以降,适应建筑雕刻风格日益繁琐和细腻的发展要求,分工更加专业,逐渐形成了一个集木匠、泥水匠、漆匠、堆灰匠(堆塑)、雕塑匠(砖雕、木雕、石雕)、叠山匠(堆假山)的专业团队。据记载,“香山帮”工匠最多时达5000多人。

    春秋时期,“香山帮”工匠就参与了阖闾大城和吴王宫室的建设。其中的阖闾大城“郭周匝六十八里六十步,大城周匝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而吴王宫室中,单是姑苏台就“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见二百里”,而且“巧工施校,制以规绳,雕治圆转,刻削磨砻,分以丹青,错画文章,婴以白璧,镂以黄金,状类龙蛇,文彩生光”,其雕刻之精美,可见一斑。“吴之辟疆园,在昔胜概敌”(陆龟蒙)和“池馆林泉之胜,号吴中第一”(范成大)所描述的,都是“香山帮”工匠在晋时建设的苏州最早园林辟疆园。“人稠过扬府,坊闹半长安”(白居易)和“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刘禹锡)都是唐时苏州城市风貌的写照,如此繁华的胜景,自然离不开“香山帮”们的妙手。苏东坡在《灵碧张氏园亭记》曾感叹:“华堂夏屋,有吴蜀之巧”,盖因如此,北宋末年,宋徽宗为营造园囿,专门在苏州设应奉局,征调吴郡工匠,这其中就有许多“香山帮”工匠。南宋绍兴年间,“香山帮”工匠们重建的齐云楼“轮奂雄特,不惟甲于二浙;虽蜀之西楼,鄂之南楼、岳阳楼、庾楼,皆在下风”(范成大)。明朝是“香山帮”建筑的鼎盛时期,以蒯祥父子为代表的“香山帮”工匠们承担了承天门(天安门)、紫禁城三大殿以及乾清宫和坤宁宫的建设,后来又负责了十三陵之一明裕陵的建设。这些工程中,“香山帮”工匠们将他们的智慧发挥到极致,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此外,苏州园林更是历代“香山帮”匠人呕心沥血、薪火相传的杰作。事实上,不但苏州园林,江南一带的许多古典园林的建造都有香山匠人的参与。

    “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将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融为一体,土木工程上在继承中国传统建筑的营造法式基础上有所创新,建筑装饰上则以苏式风格的木雕、砖雕、彩画见长。“香山帮”工匠的木雕工艺精良,向与名闻遐迩的浙江东阳木雕并驾齐驱;其砖雕和石雕则以线条蜿蜒有力、形象生动传神、形态柔顺秀逸、图案寓意吉祥、情趣雅俗兼备、刀法洒脱而著称于世。值得一提的是,被誉为“人类文化瑰宝”的苏州园林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风格,更展示了“香山帮”工匠们匠心独运的大智慧!

    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香山帮”群星璀璨,英才辈出。蒯祥和姚承祖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蒯祥(1398 - 1481年),出生于当地乡间的一个木匠世家,祖父蒯思明和父亲蒯福都是技艺精湛、远近闻名的木匠师傅。其父亲蒯福在明代初年曾主持金陵(南京)皇宫的木作工程,在当时的建筑工匠中颇有声望。受家庭的熏陶,蒯祥从小就有志于建筑工艺,年幼时即秉袭祖业,随父学艺。据传,蒯祥16岁时便“能主大营缮”,时人以“巧匠”称之。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蒯祥随父应征到北京参加紫禁城的皇宫建设。据史书记载,蒯祥精于建筑构造,“略用尺准度……造成以置原所,不差毫厘”。他擅长宫殿装銮,把具有苏南特色的苏式彩绘和陆墓御窑金砖运用到皇宫建设中去。他自己“能双手握笔画龙,合之为一”。他还善于创新,发明了宫殿、厅堂建设中的“金刚腿”,“凡殿阁楼榭,以至回廊曲宇,随手图之,无不中上意”。他先被授职“营缮所丞”,不久便擢升为工部左侍郎,食从一品俸禄。明正统元年(1436年),明英宗登基下诏修复紫禁城里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和乾清宫、坤宁宫,蒯祥被任命为设计和施工总监,历时4年,三殿两宫全部竣工。他还领导了五府、六部衙署和御花园的建设。京城中文武诸司的营建,也大多数出于他手。他奠定了明清两代宫殿建筑的基础,所以明代故宫的鸟瞰图上,把蒯祥的像画在上面。对于蒯祥的建筑造诣,当时就有极高评价,同行叹其技艺如鬼斧神工,皇帝也“每每以蒯鲁班称之”。因此,他被尊为“香山帮”的鼻祖。“园林处处不忘胥水良师,宫阕巍巍共仰雷山鼻祖。”蒯祥墓园的牌坊上这副对联,表达了后人对这位建筑巨匠的深切缅怀。

    姚承祖是继蒯祥之后“香山帮”建筑的又一位宗师。在五十多年的建筑实践中,他不仅设计建造了上千座厅堂楼阁,亭台庙宇,而且还将口口相传的“香山帮”建筑的技术和艺术加以总结并提升到理论高度,出版了《营造法源》和《姚承祖营造法源图》。实践和理论上的杰出贡献,使得他成为“香山帮”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又一里程碑。

    当徜徉于苏州园林心旷神怡的意韵中时,你可曾想到过是谁妙手天成?当驻足凝望感受天安门那高山仰止的气势时,你可曾想到过是谁成就了它今日的气象?……当我们流连于太湖湖光山色的胜景中时,这方钟灵毓秀的山水会告诉你答案。虽然我们无需刻意去关注“蛋”后面的那只“鸡”,可我们又怎能抛弃历史的记忆、割断文化的传承呢?


页面功能:【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浏览:】【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