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上海艺术家杨烨炘送“出轨·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
  城市文化网首页 > 专题二 > 精彩推荐二 > 正文
丁俊杰:亚洲传媒论坛的背后推手
  时间:2008-12-7  18:38:52    来源:搜狐博客    作者:【字体: 】【收藏】【关闭

背景资料:亚洲传媒论坛就中国传媒大学的品牌论坛项目。立足亚洲,面向爱世界。自2003年首次举办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五届。论坛每年邀请来自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传媒领袖、政府官员、知名学者以及业界精英就相关的年度热点话题进行研讨和交流。亚洲传媒论坛已经成为在亚洲区域内有影响力、号召力的传媒论坛



亚洲传媒论坛是一座桥梁
主持人:丁校长, 你们做亚洲传媒论坛的初衷是什么?
丁俊杰:有这么几个考虑:第一,在进入新世纪,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都有一个话题,就是全球化和国际化,大学也要全球化和国际化。但是在我们看来,全球化、国际化的前提首先是本土化和周边化。所谓的本土化就不用说了,本土没有搞好怎么搞国际化?国际化的前提是近邻化,首先就是中国所处的地区亚洲地区,所以我们不要把口号喊得太大,国际化,也不要就本土而本土,就中国而中国。所以我们就从传媒研究的角度首先要做一个中间的桥梁,就是亚洲传媒作为我们研究的主题。全球化的过程必须有一个桥梁,就是亚洲化。第二,亚洲的问题也不止是亚洲的问题,也是世界的问题,要想全球化,首先要把亚洲的问题研究清楚。所以我们以亚洲传媒作为我们走向世界、走向国际,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
传媒是一种资源
主持人:传媒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一个名片,从中国的传媒辐射到亚洲,其实是咱们中国传媒大学的一个扩展之心?
丁俊杰:正如你所说的。我们对传媒的认识,对于一个国家它不止是一个名片,传媒对一个国家来说,首先是一个名片,其次是一个窗口,透过这个传媒,可以向内看,可以向外看,具有瞭望功能。传媒还是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你展示的是国家的形象、思考、地位、责任。传媒是一个资源,我们过去只把它当做一个工具,没有看成是资源,所以当进入新世纪,中国国家和民间都在喊国际化的时候,我们说传媒这个主题一定要运用好。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之道
主持人:在说到亚洲传媒论坛对业界的影响,也不得不提到中国传媒业现在发展的现状,不知道您对我们目前中国的传媒业的发展现状是怎么评价的?
丁俊杰:我个人认为,首先中国的媒体目前特别需要做的是融合的过程,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不是谁替代谁的过程,而是一个相互融合的过程。这是我的第一个对现在的看法。第二个看法是中国的媒体在现实中,基本上在定位这个层面上,目前还存在着错位,或者说不明确,比如说以传统媒体为例,各个省卫视都在上星,但是你要真正要找一个有个性、定位明确的电视台,很少。第三个情况,现在由于我们在新媒体的发展过程中速度非常快,我们对于新媒体很多在发展中的东西轻易给下结论。以网络为例,包括移动媒体。我个人认为,对网络我们已知的远远少于我们的未知的。但是我经常通过论坛、网络、杂志经常看到很多概念性的东西成形了。我觉得有些东西做概念还为时尚早。

透过一个广告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理想
主持人:丁校长,您给我的印象是非常的务实,所说的所思考的都是从一些实务出发的。而您个人的经历也是从学校毕业就到传媒大学任教,每一步这样走过来的。您自己的风格是不是也代表着传媒大学的风格?
丁俊杰:中国传媒大学是一个非常务实、实践和理论接触非常密切的学校。现在我们虽然叫大学,但是我们从本科生的培养到研究生的培养,有一个始终不变的就是一定跟实践保持密切的联系。我们的理论不能空对空,我们的学生不能只有书本的知识,没有实践操控的能力。我的专业是广告学,我给我的同学和本科生交流的时候,我第一堂课要灌输一个理念,我说“透过一个广告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理想”,当我说这句话的时候,我首先自己要充满激情,充满着对广告的崇敬、热爱……我就要把好广告和坏广告拼接起来,要把广告在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地位给大家讲清楚,如果我自己没有这个激情和实践,我不知道广告在老百姓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我不可能产生这样的冲动,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激情。理论实践相结合,无论你的理论多虚多高,都能落到地。我经常跟他们说,透过广告可以发现一个国家的理想是再虚不过的一句话,但是如果我们有对实践的深刻理会,我们能够找到它的落脚点


页面功能:【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浏览:】【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