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文化交流 > 城市之间 > 正文
改革开放三十年泉州对外、对台文化交流掠影
  时间:2008-12-29      来源:泉州晚报    编辑:PC【字体: 】【收藏】【关闭
在阵阵锣鼓声中走向世界

  在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无论是举世瞩目的开幕式文艺表演中呈现的“泉州提线木偶”、“海上丝路”,还是京华各大剧场接踵上演的泉州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掌中木偶戏以及惠安女民俗风情等独具特色的艺术表演,众多的泉州文化元素汇集于北京,一展风采,令人不能不对泉州文化的内涵之深厚、资源之丰富、魅力之奇特刮目相看。

  亮相北京奥运会,是泉州文化品牌的又一次精彩展示。而在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中,泉州对外、对台文化交流的频繁与活跃,对泉州文化品牌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泉州是一座文化气息浓厚、充满青春活力、富有传奇色彩的城市。作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闽南文化的核心区和富集区,泉州被誉为中国“戏曲之乡”、“木偶之城”、“南音之都”、“世界宗教博物馆”、“最佳中国魅力城市”。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众多的文物瑰宝,精美的传统戏曲,绚丽的民俗风情,构成了异彩纷呈的泉州文化艺术长廊,令人叹为奇观。

  改革开放30年来,地处东南沿海的泉州经济蓬勃发展、文化事业繁荣兴盛、城市建设成就显著。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泉州的对外、对台文化交流十分活跃、频繁,不仅促进了泉州侨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使泉州文化成为一种品牌,蜚声海内外,大大提高了泉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诚如福建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名誉会长王仲莘先生指出的:“泉州作为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在一阵阵锣鼓声中宣布对外开放并开始走向世界的。这锣鼓就是国际南音大会唱,就是海上丝路文化节,就是国际木偶节。”可以说,对外、对台文化交流为泉州这座城市注入了活力与生机,为崛起的名城泉州“重振古港雄风、再创时代辉煌”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本文作者:陈瑞统

  以节兴文

  以节兴市

  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泉州对外、对台文化交流经历了拓荒期、成熟期、发展期三个阶段。

  改革开放的春潮激发了泉州侨乡人民敢于探索实践、“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和气魄,继承和发扬古代先民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开展同世界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优良传统,充分利用泉州拥有丰富文化资源的优势,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静态文化与动态文化相结合、地方文化与多元文化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拓展泉州与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文化交流的渠道与窗口,谱写出有声有色的对外、对台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以节兴文”、“以节兴市”,是泉州对外文化交流的一项重大举措。改革开放30年间,在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先后举办了8届规模盛大的“泉州国际南音节”、3届“泉州国际木偶节”、7届“海丝”文化节、6届“泉州旅游节”,以及各呈风采的“南少林武术节”、“石文化节”、“茶文化节”、“瓷文化节”等一系列充分展示泉州丰富文化旅游资源和绚丽多姿传统艺术的节日盛会,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塑造城市美好形象,为促进泉州对外、对台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侨乡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上世纪80年代初,曾有人评价,泉州的对外交流活动对华东地区产生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1986年中秋佳节,隆重举行的首届“中国泉州国际木偶节”,堪称为名家云集、异彩纷呈的世界偶坛盛会。来自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菲律宾等国和香港、台湾地区的木偶代表团,同泉州、晋江、漳州、上杭等地的木偶艺术家欢聚一堂,交流技艺,献演了20多台各具特色的精彩剧目,举城轰动,蔚为大观。这次大型多边性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应邀参加的中外宾客千余人,观众多达十几万人,其规模之盛大,内容之丰富,场面之壮观,都是前所未有的,充分显示了泉州文化艺术的丰厚内涵和巨大魅力。日本等国艺术家赞誉“中国木偶是世界一流的,泉州提线木偶堪称中国一绝。它像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一样高高地耸立在世界木偶的群山之中。”1990年、2000年相继举行的第二、三届泉州国际木偶节,进一步树立了中国木偶艺术在世界偶坛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促使泉州木偶艺术走向世界,大放异彩。

  注重特色展示魅力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木偶剧团已100多次出访40多个国家和地区献演交流,乃至应邀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的“2005联合国中国春节文艺晚会”上演出,并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舞台献艺;同时12次应邀赴台湾访问演出,在宝岛产生强烈的震撼力和吸引力。泉州木偶艺术家的足迹走遍台北台南,所到之处好像过节一样热闹,演出场场爆满,男女老少争相观赏来自大陆故土的木偶戏。许多台湾乡亲激动地说:“在台湾第一次看到这么精彩的木偶戏,想不到祖国大陆还保留着这么美妙的传统艺术!”对台文化交流成了沟通两岸同胞了解和友谊的桥梁与纽带,台湾木偶大师李天禄还特地派他的两位高徒,越过海峡到泉州向木偶表演大师黄奕缺拜师学艺,一时传为佳话。其后,两岸交流更趋密集,泉州南音、梨园戏等艺术团体和文化单位,纷纷赴台进行历史、文物、宗教、诗词、名人史迹、民俗风物、民间工艺等方面的展演、展览和交流活动,为加深两岸同胞的情谊、增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合作发挥了特殊的积极作用。

  突出泉州文化的重点与特色,倾注力量发掘、保护“海上丝绸之路”珍贵文物史迹和千年古乐泉州南音等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投入大量资金,组织骨干队伍,整合文化资源,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并以“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泉州南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动力,加快了泉州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步伐。

  泉州誉称古代“东方第一大港”,宋元时期,同世界上近百个国家与地区通商贸易,呈现出“涨海声中万国商”、“市井十洲人”的繁华景象,泉州人形成了“海纳百川”的开放心态和乐意与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真诚相待的传统。因此,“海丝”的历史积淀无疑是一笔极为宝贵的文化财富,同时也是新时期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泉州市委、市政府抓住“海丝”、“泉州南音”这些泉州文化中最具魅力和吸引力的重要元素,先后举办了7届“海丝文化节”和8届“泉州国际南音节”,推动泉州对外、对台文化交流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泉州的花灯展览、戏曲展演、民间工艺、民俗踩街等众多品牌项目,已经成为凸显城市魅力的重要文化元素。

  缘结四海情系天涯

  改革开放打开了一扇门,让泉州人得以了解世界。同时,通过这扇门,许多国家和地区也纷纷向这座文化古城投来关注的目光。

  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由30多个国家的50多位学者专家组成)乘坐“和平号”巨轮,从万里之遥的意大利威尼斯出发,前来泉州进行考察活动,举行包括考古、历史、宗教、文化、贸易、交流等综合研究,召开国际学术讨论会,举办大型文物展览,以及组织别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民俗活动。这一规模盛大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使中外学者专家深入了解历经千年的泉州刺桐港崛起鼎盛的历史辉煌,以及当代泉州人民振兴“海上丝绸之路”的崭新风貌。各国学者专家一致认为,泉州在历史上形成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对于当今世界共同追求和平、发展、友谊和合作具有很大的启示和促进作用。泉州这座东方古港神奇的风帆,在浩瀚的大海写下烛照千秋的瑰丽篇章。

  自2000年至2007年,泉州市连续举办了多次以“海上丝绸之路”和“泉州南音”为主题的文化交流活动,吸引大批中外嘉宾,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海丝”文化的丰厚内涵和独特魅力,为增进海内外经济文化交流架起友谊与合作的虹桥。泉州先后与日本、美国、德国、土耳其、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的部分城市缔结国际友好城市,开展友城间经贸、教科、文体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了解和友谊,并组织各种形式的经贸洽谈会,创造条件与机会,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到海外开辟市场、探索对外投资,参与国际竞争,促进全市外向型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泉州市精心组织形成品牌的文化艺术精品出国、出境交流,进一步提高泉州文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先后有泉州木偶、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南少林武术、民俗风情等众多表演团体,赴美国、俄罗斯、法国、日本、英国、德国、西班牙、荷兰、瑞士、瑞典、丹麦、意大利、土耳其、科威特、新加坡、印尼、菲律宾、伊朗、韩国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交流演出,并参加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中日文化年的重要献演,以精彩的内涵和精湛的技艺深受各国友人和海外乡亲的喜爱与赞赏。

  友谊彩虹连结四海,艺术奇葩香飘五洲。文化交流的金梭银梭,编织着经济文化社会事业和谐发展的美好前景。随着泉州对外、对台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活跃频繁,必将助力泉州这座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的建设步伐,为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振兴中华的宏图伟业作出新的贡献。

  提线木偶等艺术不断创新,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大放异彩。

  改革开放30年,泉州已举办了7届“海丝”文化节。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50多位专家学者来泉考察
  南少林武术已成我市知名文化品牌



页面功能:【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浏览:】【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