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城市文化网首页 > 建筑规划 > 推荐专题 > 正文
畅怀之感:我与改革开放同龄
  时间:2008-12-19  9:39:58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平川【字体: 】【收藏】【关闭
引言:我们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三十年前,当我们躁动于母腹,祖国正在孕育一场伟大的变革;当我们呱呱坠地啼呼嘹亮,仿佛就是迎接改革开放的帷幕徐徐拉开。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如今我们已年届而立,而我们的祖国已骨强筋壮,巍巍然,以巨人的体魄屹立在世界东方。

  我们的成长,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当我们步入青春发育期,祖国由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取消了掌控嘴巴的粮票,物资供应空前丰富,我们从不知啥叫缺吃少穿。过去的艰难岁月,我们是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才一知半解“三年自然灾害”、“十年文革”、“上山下乡”……一切恍若隔世。

  我们的成长,搭上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列车,一路美景尽收眼底。农村变革令山山水水换新颜,城市建筑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北京鸟巢的奥运掌声响彻云霄,五星红旗飘扬在太空……30年的人生是那么的顺畅,我们大多来自祖国的天南地北,成为新上海人,购房安居,有的已成家,还有了可爱的小宝宝,小日子过得红火,实现了父辈不曾有的梦想。


  今天,我们充满着对改革开放的感恩,充满对未来无尽的遐想。作为有幸出生在1978年的《解放日报》记者编辑,我们用心写下各自的感言:有喜悦、有激情、有思索、更有憧憬。谨以此共庆改革开放30年。


  文/丁波


  20年前,玩炮仗时,把新买的棉袄烧个小洞,飕飕寒风中,站在家门口几个小时不敢进门,因为等了好几年,父母才有积蓄给我买上一件;10年前,在北京实习,住在老棉纺厂的招待所了,每天9元钱,却总想着找个更便宜的招待所。毕竟,4个月实习下来,光住宿超过1000元。


  未曾想到过:今天,家中和办公室里四季都能温暖如春,厚厚棉袄早就派不上用场;9元钱一晚的招待所难觅踪迹,1000元一晚的五星级酒店却雨后春笋般兴起。每天采访工作中,最多的感慨就是:变了,又变了。


  未来变成什么模样?一份采访邀请可能是这样写道:


  时间:2038年12月18日。 地点:海南航天发射中心。


  内容:月球观光巴士启航仪式。


  备注:若有天际驾驶证的记者请携带好证件,我们将借此机会安排月球车试驾。


  


  文/宋鹏霞


  “孩子,你是个幸运儿。”爸爸曾不止一次这样对我说。


  5岁那年的夏天,父亲从南京出差回来,给我带回一件橘黄色的裙子。这件裙子在现在看来,做工显得有些粗糙,但在当时,这套有着鲜艳颜色的裙子,让我这个几乎未穿过新衣的孩子爱不释手。我穿着这件新衣服,被爸爸抱着去照相馆,照了一张相。在镜头前,我露出了阳光般灿烂的笑容,美好的时光在那一刹那间,永远定格……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动了不少人的心。渐渐的,父亲、母亲的同事中,有人砸了“铁饭碗”“下海”了。那时的我,还不理解“下海”是什么,只看到,叔叔阿姨的衣服,渐渐从一成不变的黑灰蓝,变成了五颜六色,头发也由直变曲……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很难想象现在的美满生活。我坚信:下一个30年,会更加绚烂多姿!

 文/陶健


  跨过30岁的门槛,首先想到的是养育我们的父母。


  父母大多出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童年、少年时代的记忆中永远留存着“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的痛苦。当他们刚刚迎来人生最绚烂的青年时代, “文革浩劫”拉开了序幕。他们只得放弃梦想,无奈离开课堂,上山、下乡,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等到回城了,改革了,开放了,父母却已不再青春年少。他们累了,他们只能默默工作,让我们读书、考大学,为我们争取一个灿烂的明天。


  跨过30岁的门槛,要说希望,祖国更加繁荣,医学科学大发展,致病基因修复,社会福利健全,人活百岁不稀奇,每一位同龄人都能好好照顾父母、保护父母、孝顺父母,让他们有一个平安喜乐的晚年。


  


  文/李小佳


  最近很多朋友都在上一个网站,叫开心网。在这个网上,会员可以累积积分,虚拟地买到车辆、组建车队,从桑塔纳、别克、凯迪拉克,到宝马、玛莎拉蒂、法拉利等等,让很多人感到开心。而当上世纪80年代,坐在父亲自行车后面的我,根本没听过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汽车品牌,更不可能想到网上的世界会如此精彩。


  30年间,互联网的兴起让人们接受更多世界上的最新的信息、知识。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成长、我们的梦想,也极大地影响着新闻传播领域。我希望未来30年间,新闻传播将成为一个在互联网发展的基础上快速成长、发生革新性变化的新领域。


  


  文/ 李晔


  25年前的某一天,我懵懂地哼唱起总在电台里听到的歌曲:“不知道为了什么,忧愁它围绕着我,我每天都在期待,快赶走爱的寂寞……”母亲大惊失色立时制止:“小孩子怎么能唱这样的歌?” 23年前某一天,父亲得意洋洋地带回两瓶1.25升装的可乐,尝上第一口,味道实在不敢恭维,姐姐说像咳嗽药水。即便如此,人前我依旧低调不起来,碰上同学就问:“美国的可口可乐你们吃过没?”


  如今,流行歌曲,可口可乐都变得如此寻常,以至于让我由衷地庆幸自己生于这个年代。更令我陶醉的则是,一个小生命现在正像30年前的我一样,在我体内踢打翻滚,饱含着对未来世界的跃跃欲试。而他或她,又将何等幸运地见证更加精彩纷呈的N个30年呢?


  


  文/尹欣


  30岁,我的肚子里有了小生命。


  我是穿着两角钱一双的草鞋长大的,即使北方的冬天天寒地冻,


  也只是在草鞋里垫块布御寒。而我的宝宝还未出世,五颜六色的衣服、鞋子便已堆满了他的小床。


  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我常趴在邻居家窗户上隔着玻璃看人家的电视,回家时总是蹭红了鼻子。妈妈看了心疼,狠了狠心,省吃俭用买了台9英寸黑白电视机,为此我着实兴奋了好多天。而现在,家里摆着两台液晶大电视,我却担心我的孩子将来会变成“电视土豆”。


  未来的30年。也许有一天,当听到孩子对我说“妈妈,明天我要去月球旅行”,我也不该感到丝毫惊讶。


  再过一个月,我将与我的孩子见面,我们将一同走进未来的30年。30年,既是宏大的,也是细微的,鲜活的。

 文/林环


  再不会有哪年能比这一年的采写经历更让我刻骨铭心了吧,我想。


  走在5月的安徽小岗村,听67岁的严俊昌讲述30年前那场震动中国的“包产到户”变革,并发现其子严德友恰在30年后签下了合地的“市场契约”,父与子的南辕北辙戏剧性地暗合了不断变化的农村背景……


  历史昭示未来。30年后,改革开放仍在路上。


  30年后,是不是会有年轻记者重走我们今年走的路?小岗村是不是已原汁原味、整洁清爽得如画一般,而不再急就章地大拆大建、粉尘四起?而村里的劳动力要素是不是可以实现全面流通,不再有城镇居民与农村人中间横亘着的鸿沟?父亲说过,给我取名“环”,因为它是圆的重叠,寓意圆满并总是圆满。未来30年,祈望这个字成为主题。


  


  文/谭新政


  入冬了,当青城山下零落着金黄的银杏叶,上海的冬天是否一样枝头萧索、寒风料峭。我调上海对口支援都江堰指挥部工作已近半年,那份牵挂和悬望,任凭空间阻隔而愈发浓烈。


  或许,30年后,时空概念不再是以小时计,而是以分钟计,哪怕上海与都江堰相隔千余公里,也能通过超高速的交通工具在一小时内抵达:早晨,漫步于青城山下的林间小径,尽情享受着充足的负氧离子。随后,挟着一身自然的气息踏上东去的高速交通,并在一个小时之后准时来到黄浦江畔的单位门口,开始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待到金乌西坠之时,我们又追逐着它的轨迹回到了都江堰的家中。望着青城月色,枕着岷江涛声,尽享回归自然的惬意。没错,穿行于上海和都江堰两地,悠然于繁华和宁静之间,那便是未来新的生活方式。


  


  文/曹静


  30年后,因环保之故,书本已经消亡。取而代之的是电子阅读器———太阳能驱动,屏幕超薄,可卷成一支笔大小,或折叠成名片状。它可以随时登录因特网,下载或搜索内容。考虑到你的阅读习惯,人们为它设计了“仿书”模式———屏幕边缘散发出墨香,手动翻页,发出纸张“哗啦啦”的声响。此外,如果你阅读的是艰深枯燥的内容,阅读器散发出薄荷气味,使你醒脑;如果阅读的是美文小品,则发散出芬芳花香;若你一头栽进武侠小说的世界,每隔一小时,阅读器便震动一下。若你仍废寝忘食,无法自拔,就断电了事。


  


  文/陈煜骅


  未来正在展开,而想象未来就好比预支时间的账户。如果非要列一个对于未来的“消费”计划,我希望的则是自己保持一颗能感动的心,能流泪,能欢笑。我希望自己始终对这个世界有好奇,有疑问,能质疑,能参与。我希望自己的心态依然开放,依然能够微笑着倾听,我希望自己足够坚强,足够有韧性,我希望对那些现在不用在乎的事情,自己依然不那么感冒,我希望自己在离开这个岗位时,能拥有无数珍贵的记忆———我似乎想向未来支取的还不少,但眼下,对于这个正在展开的未来,我对自己说的只有一句:好啦,上班吧!去记录,去展望……


  


  文/成珞


  梦境之中,2038年的一天,已退休在家的我接受了一项任务,为社区的孩子上一堂课,讲讲报业无纸化变革的发展史。


  我积极备课:坐到多媒体书桌前,轻轻一点屏幕,链接上了上海的数字图书馆界面,一切都显示出来:最早的字模、竖排版的申报、从铅印的报纸到彩印的报纸、随着神六上过天的“太空报”,我最后把目光放到了巴掌大的电子纸上,这就是报业无纸化的成果———电子报,有如同真的纸张的视觉效果,编辑们只要在电子报上点点划划就如同在真的纸上画版、组版,即便修改也非常方便……



页面功能:【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浏览:】【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