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城市规划 | 旅游文化 | 节庆会展 | 饮食文化 | 礼仪习俗 | 文化遗产 |文化艺术 | 城市人物 | 城市形象 | 文化交流 | 文化产业
·2023第五届中国·银川·北京君百和科技发展集团有·金旺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荣·运用萨提亚模式提升角色胜
  中国城市文化网首页 > 节庆会展 > 节庆专题 > 正文
从慕尼黑到青岛:谈谈节庆活动的文化基础
  时间:2008-12-19  11:09:38    来源:人民网    编辑:平川【字体: 】【收藏】【关闭
从慕尼黑到青:谈谈节庆活动的文化基础

“灿烂的阳光下,人们一边喝着啤酒、一边品尝着腊肠、烤鸡和冰淇淋,闲散地逛着一个又一个小吃摊,啤酒爱好者们手拉着手,一起随着音乐引吭高歌。”

慕尼黑啤酒节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狂欢节,节日期间气氛热烈,消费惊人。在去年的啤酒节上,大约600多万人参加,喝掉了600多万升扎啤,吃掉近50万根烤肠和5万多只烤猪腿。有人形象的说“在两周多时间内喝掉的啤酒可以装满六个奥运会游泳池”。

慕尼黑啤酒节可以追溯到1810年,已有170年的历史。当年巴伐利亚加冕王子路德维希和特蕾瑟公主10月完婚,官方的庆祝活动持续了5天。人们聚集到慕尼黑城外的大草坪上,唱歌、跳舞、观看赛马和痛饮啤酒。从此,这个深受欢迎的活动便被延续下来,流传至今,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至10月第一个星期日就固定成为“啤酒节”。除非战争和霍乱时被迫中止,慕尼黑啤酒节已经成为巴伐利亚州一年一度引爆快乐的狂欢节日。

在距慕尼黑万里之遥的海滨城市青岛,也在进行一场东方的“狂欢”。截至今年8月份,青岛国际啤酒节已经走过了14年的风雨历程。在这14年中经历了政府培育、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种种探索和实践,虽然目前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青岛啤酒节初步实现了“以节养节”的目标。自进入21世纪以来,又以“青岛与世界干杯”为宣传口号,体现了国际化的视野和发展目标,无疑已经跻身国内相对成功的大型节庆活动的行列,成为国内知名的节庆品牌。

青岛国际啤酒节的发展和德国慕尼黑啤酒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青岛啤酒节的创办就是受到慕尼黑啤酒节的启发。随着啤酒节的成功举办和声名鹊起,青岛也自豪得宣称为“东方的慕尼黑”。时至今日,两个啤酒节的定位、内容、形式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的相同。例如,与慕尼黑啤酒节这一以欢乐为主旨、群众性的传统节日相呼应,青岛啤酒节也定位为“狂欢节”和“市民节”。强调啤酒节的引爆欢乐的功能、强调节庆的平民化发展和当地人参与。在形式上,开启第一桶啤酒、引进游乐设施、配套餐饮服务、狂欢的气氛、表演活动、固定的节庆场地和风格各异的啤酒大棚等都是两地啤酒节相同的元素。

国度虽异,人心却同。无论是作为传统节庆的慕尼黑啤酒节,还是刚刚起步的作为中国现代节庆代表的青岛国际啤酒节,老百姓的参与和文化上的认同都成为节庆成功举办的重要社会基础,也是节庆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从慕尼黑来看,德国啤酒质优味醇、品种多样,在世界各地享有盛誉。据统计,2002年,德国有1279家啤酒酿造厂按照1516年4月的“德国纯度要求”生产啤酒。其中约一半(640家)位于巴伐利亚州,170多家位于同在南部的巴符州。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居民的酒量惊人,每个慕尼黑人平均每年要喝掉200多升啤酒。而“青岛啤酒”作为中国啤酒行业的著名品牌,也已经具有上百年的历史,不仅在国内名声显赫,在国外也享有相当的知名度。青岛人也早就有“吃海鲜、喝啤酒”的传统,青岛人对青岛啤酒的具有深厚的感情。和中国国内诸多形形色色的啤酒节不同,和诸多“自上而下”政府捏合的“文化旅游节”不同,啤酒节实质上已经成为抒发这一深厚感情的具体承载物,成为引爆快乐的突破口。同时,这种文化上的认同还大大降低了节庆举办的风险。当地文化通过节庆这一具体形式一经表现出来就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也就为那些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外部人”——旅游者——带来了最为强烈的内心震撼,特别是在目前政府办节难以为继的情况下,保证了经济上的可持续。

600多万人消费600多万生扎啤,引发将近有100万外国旅游者观光,每年可以带来将近10欧元的财政收入、为1.2万名旅游者带来绝好的打工机会。在我们对慕尼黑啤酒节的经济收益充满艳羡的同时,在对青岛啤酒节纷纷仿效的同时,是否考虑过如何才能让老百姓、旅游者欣然前往、慷慨解囊?纵观目前国内林林总总的“文化节”,很多都缺乏坚实的群众心理基础和广泛的文化认同,经不起“我们为什么而欢庆?” 的疑问,并不能够获得社区的广泛支持,进而也必然不能够得到旅游者的认同,却带着“宣传城市”、“吸引旅游者”的功利性指向,而只能沦为政府买单的“公共产品”,随着政府财政的紧张而难以为继。与一位友人的对话让我记忆深刻:你们市的旅游文化节都有些什么内容?她自豪的说,开幕式啊。那开幕式之后呢?闭幕式啊,她毫不犹豫的回答。但愿更多的中国现代节庆在开幕和闭幕之间能有更多的作为。

页面功能:【推荐】【字体: 】【打印】【收藏】【浏览:】【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服务内容 | 合作方式 | 会员注册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1 citure Corporation,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文化网 京ICP备2023036510号-1
投稿信箱:service@citure.netyingran0729@sohu.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北里11号   电话:010-65017047